分享到:

安徽省档案馆馆藏

安徽省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料31万余卷册。明清档案有明弘治以来的红白契约、税票、执照、告示、状纸、鱼鳞册、  (本文共1页) 阅读全文>>

《档案春秋》2008年01期
档案春秋

安徽省档案馆部分馆藏

...  (本文共2页) 阅读全文>>

河北大学
河北大学

民国安徽茶业问题探析

安徽位于我国的东南部,地处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其气候环境、土壤条件等适宜茶叶的种植生产。皖西地区和皖南地区是安徽茶叶的主要产区,当地多山的地理环境使得茶叶成为乡村的主要经济作物。经过历代茶农的发展探索,培育出祁门红茶、六安瓜片、霍山黄芽等中外驰名的茶叶种类,在国内外市场产生强烈反响,并出现了众多依靠茶业生存的群体。1876年,芜湖成为开埠通商口岸,西方经济势力开始深入安徽地区原有的自然经济肌体。安徽茶业从生产、运输、加工销售等诸多生产环节都开始了漫长而曲折的近代化转型。民国时期,安徽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更加密切,茶业在西方的冲击下,其发展历程主要经历了畸形繁荣时期、衰落时期以及破产时期。茶业经济的衰落主要有国、内外两方面的因素影响。首先,民国时期政权更迭频繁,战乱与自然灾害频发,茶业经济缺少安定持续的发展环境。茶叶生产方式自身的封建性和落后性也成为安徽茶业发展的桎梏。第二,来自印度、锡兰、爪哇、日本、中国台湾等国家或地区优质茶...  (本文共124页) 本文目录 | 阅读全文>>

华东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大跃进前后农村生活燃料危机及其应对

大跃进前后,全国较大范围内出现了严重的燃料危机。本文以皖西北农村为中心,通过较长时间段,历时性考察燃料危机在农村社会的形成机制及其应对措施。皖西北地区由于常年遭受自然灾害,形成了极为脆弱的生态环境系统,一直处于生态弱平衡的边缘,系统已经不具备适应外界变化的能力。在此背景下,一方面1950年代阜阳地区推行农业“三改”,进行种植结构调整,秸秆主要来源“高秆作物”种植面积被压缩代之以高产作物。另一方面,阜阳地区自然灾害频繁,新推广农作物不适应皖西北自然生态,农作物生长受到严重影响。两方面因素的结合,直接造成了农作物秸秆总产量的下降。此外,大跃进开始后的大炼钢铁、公共食堂、代食品加工等新事物增加了燃料消耗,使就处于燃料危机边缘的农村雪上加霜。多重因素的合力,使得原本脆弱的生态系统遭到崩溃,燃料问题成为该地区的紧要解决难题。燃料危机之时,最初是鼓励民众自救,四处寻找可供烧柴的杂草树木等。除此之外,还陆续陆续恢复了原有的农业种植结构、解散公...  (本文共93页) 本文目录 | 阅读全文>>

《中国档案》2022年05期
中国档案

以制度化保障数字化 用数字化带动规范化——安徽省安庆市档案馆推进馆藏档案数字化

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具有项目周期长、管理难度大、质量要求高等特点,数字化成果质量也直接影响档案的利用服务水平。2020年5月,安徽省安庆市档案馆为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提升档案利用服务水平,对馆藏档案开展档案...  (本文共2页) 阅读全文>>

上海师范大学
上海师范大学

民国时期的歙县职业工会

国家政权现代化建设通过加强社会控制将国家权力向基层社会渗透。中间组织是国民党社会控制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工会是一种现代性的中间组织。徽州是抗战期间重庆国民政府在江南地区最大的一块国统区。歙县职业工会是当时重庆国民政府为稳定歙县乃至整个徽州地区的社会秩序,加强社会资源动员支援抗战而施行的社会控制措施,这种中间组织形态一直持续到解放前夕。本文以歙县职业工会为个案研究,利用档案资料分析工会会员的相关情况,以及国家对工会的控制和工会本身所具有的协调功能,进而考察工会长期处于艰难发展的状况。国民党没有顺利整合现代性国家体制与传统社会结构是造成工会艰难发展最重要的原因,其具体表现为利用传统社会结构实行社会控制和政府控制力过强两个方面。抗战期间,国民党被扩大化的国家权力在歙县地区没有能够通过职业工会向基层社会进行有效的扩张。抗战结束后,随着民族危机的相对减弱,国民党政府渐渐失去了在民族情感上团结基层民众力量的优势,此时通过工会扩张国家权...  (本文共63页) 本文目录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