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化电极界面研究获重要创新成果
本报讯 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的科技人员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学发展前沿,在“功能化电极界
(本文共1页)
阅读全文>>
-

-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以BaTiO_3、BiFeO_3、Pb(Ti,Zr)O_3等为代表的铁电材料具有自发极化,这一特性使其在光照下能产生稳定的光伏输出,即铁电光伏效应。铁电光伏效应因其超禁带(above bandgap)光生电压而备受关注,但其具体起源尚存在争议。通常情况下,本征铁电光伏效应与其它光伏效应(如电极界面处的肖特基结效应)相互交织在一起,导致观察到的光伏现象异常复杂、难以解释。鉴于此,本研究从材料和器件结构两个角度,通过非化学配比引起的微结构变化来调控本征铁电光伏效应,通过改变电极材料来调控电极界面处的光伏效应,系统性地阐述了,在不同条件下,本征铁电光伏效应与电极界面效应存在相互竞争或协同的关系。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非化学配比BaTiO_3陶瓷的光伏性能及其机理研究(1)通过流延叠层制备出系列BaTiO_3陶瓷(Ba/Ti=0.92~1.05),基本物性表征显示Ba/Ti比对材料的微结构有显著影响,相同烧结条件下晶粒尺寸从...
(本文共74页)
本文目录 |
阅读全文>>
-

- 化学进展
电极界面特性是影响锂离子电池充放电循环容量与稳定性的重要因素。本文总结了目前对电极界面特性进行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传统的电化学方法、显微方法、谱学方...
(本文共11页)
阅读全文>>
-

- 中国西部科技
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的科技人员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学发展前沿,不断探索开拓,...
(本文共1页)
阅读全文>>
-

- 东北重型机械学院学报
探讨了亚油酸盐在45钢电极界面的吸附行为.用充电曲线三点法和交流阻抗法测定体系的腐蚀电阻;用动电位扫描法测定...
(本文共4页)
阅读全文>>
-

- 中国矿业大学
具有高容量、高能量密度和快速充放电能力的锂离子电池是未来绿色二次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与上述要求相一致的锂离子电池脱嵌锂容量、循环特性及倍率性能均与电极界面发生的电化学反应相关,因此研究锂离子电池电极界面反应机制对阐明其容量衰减机理、提高脱嵌锂容量及倍率性能等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使研究能够对商业化锂离子电池材料的改进提高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首先采用商业化常用的高温固相法合成了LiCoO_2材料,并运用电化学阻抗谱(EIS)对其电极界面反应机制进行研究。研究发现,LiCoO_2电极在脱嵌锂过程中,Nyquist图中始终存在一个代表材料电子电导率变化的半圆。在首次脱锂中期,Nyquist图按频率由高至低包含高频区半圆、中频区半圆、低频区半圆及一条斜线共四部分。通过合适的等效电路对阻抗谱进行拟合并对拟合值进行分析发现这四部分分别代表锂离子通过电极表面的SEI膜、材料电子电导率、电荷传递过程及锂离子在电极内部的扩散,并且通过EIS证实了L...
(本文共155页)
本文目录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