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霸王项羽“自刎乌江”
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乌江,在华人世界里是耳熟能详的历史常识。但自去年以来却因为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先生的一篇
(本文共1页)
阅读全文>>
-

- 陕西理工学院
项羽在中国历史上被人们称为西楚霸王,他勇猛善战,显赫一时,在灭秦过程中建立了巨大的功绩,最终却以自刎于乌江的方式结束了其短暂的一生。从史学典籍到诗歌戏曲,再到平话小说以及后来现代传播方式下艺术形象的再加工,其形象经历了诸多的变化。本文立足于传播的动态视角,对项羽形象的演变进行了一个全面的梳理和归纳,着眼于不同时期不同文学体裁中项羽形象所具有的深刻内涵,从中窥探其人物形象生成的内在规律及外在影响,以此来充实楚汉的人物形象研究内容,为今后的人物形象分析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参考。以《史记》《汉书》《资治通鉴》为代表的历史叙事中,项羽才气过人、屡建奇功,他爱人礼士、仁德重义却又刚愎自用、暴虐无常,史学家用平实而又简洁的笔法塑造了拥有复杂性格特征的项羽形象,也正是这种复杂性为后世人们不断丰富和加工这一形象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项羽最早出现是在史书之中,但在其传播和流变的过程中,其形象的确立和对后世的广泛影响却是在文学的创作中实现的。在唐...
(本文共104页)
本文目录 |
阅读全文>>
-

- 文史知识
项羽与刘邦争天下,兵败而自刎于乌江。《史记》详载了项羽兵败垓下自刎乌江的全过程,向为学界所重所信。但近来国内文史界关于...
(本文共7页)
阅读全文>>
-

- 陕西师范大学
楚汉战争是西楚霸王项羽、汉王刘邦两大集团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在历史上长达五年,战争规模大,涉及到的人物众多,影响大,引起了史学家与文学家的广泛关注。本文选择了元明清戏剧中重构次数较多,且具有典型性的项羽、刘邦、萧何、张良、韩信这五个人物展开研究。《史记》楚汉战争主要人物的戏剧重构主要包括对人物语言、人物心理、人物行为以及人物形象的重构。本文对《史记》楚汉战争主要人物的戏剧重构现象进行了整理和研究,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项羽故事的戏剧重构。元明清戏剧中共有14部戏写到了项羽,其中元代有6部,明代有5部,清代有3部。项羽故事的戏剧重构主要包括对项羽人物语言的重构,人物心理的重构,人物行为的重构以及人物形象的重构。元明清戏剧对项羽人物的重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以重构率最高的项羽的正面形象为例,可以看出,元明清戏剧在重构时,突出了项羽威猛有余而谋略不足的人物形象。其二,以重构率较高的项羽“天之亡我”的人物语...
(本文共235页)
本文目录 |
阅读全文>>
-

-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项羽乌江自刎,基本上是沿袭两千多年的说法。自从1985年计正山先生在《光明日报》上发文,尤其是2007年国学大师冯其庸先生发表了《项羽不死于乌江考》一文,认为项羽死于东城后,引起了学界广泛的关注和强烈的反响。于是关于"项羽死于何地"在史学界和社会上展开了激烈的论争。论争的焦点:一是对"项王欲东渡乌江...
(本文共6页)
阅读全文>>
-

- 小学阅读指南(高年级版)
【出处】清·项琐《黄绣球》第五回:"这是媒婆无意中一连说下来的,言者无心,听者有意。"【释义】意思是说话的人不注意,听话的人却很留神。很久以前,流传着这...
(本文共1页)
阅读全文>>
-

- 汉字文化
本文通过对历史记载的重新梳理和审视,认识一个更全面的项羽形象。项羽是将门之后,胸怀大志,出生于军人家庭的他勇气、霸气、能力和...
(本文共2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