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宋代儒学和朱熹研究之演变:60年回顾
作者简介:$$田浩,1944年7月生于佛罗里达州的克里斯由(C restvi ew)。他本科学习美国史和欧洲史,研究生
(本文共2页)
阅读全文>>
-

- 历史文献研究
在經史關係上,朱熹既反對重經而棄史,也反對重史而廢經。他從來不忽視史學,把歷史研究當作格物窮理的手段,主張先悟透經書義理,然後再閲讀史書和研究歷史。在歷史人物評價方面,朱熹特别强調義理...
(本文共13页)
阅读全文>>
-

- 长江丛刊
朱熹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以欧阳修等人研究《诗经》的结果为基础,从文学角度诠释了《诗经》,纠正以...
(本文共1页)
阅读全文>>
-

- 江西社会科学
朱熹一生中曾三次穿横江西中部诸县,在沿途留下不少诗文和事迹。利用沿途各县...
(本文共9页)
阅读全文>>
-

- 江西社会科学
朱熹研究的新创获———读《朱熹文学思想论》□凌佐义朱熹是一个思想家、教育家,也是一个文学家。他的诗文创...
(本文共2页)
阅读全文>>
-

- 湖南大学
虽然以朱熹为代表的宋代理学家们将荀子排除道统之外,且对其“性恶”之说多有批驳,但理学所特有的二元人性论很难说与荀子没有任何关系。因此,从为学观切入,深入挖掘朱熹思想中的荀学,既有助于解除荀子缺席于宋代理学的迷思,也利于更深入全面理解荀子、朱熹的哲学体系。朱熹肯定圣人可学,主张圣人难为,强调通过学礼、积善成就内外兼修、知行相须、德性与事功并重的圣人。这种自外而内的修为方法与荀子相通,而与孟子、陆王强调简易直截挺立道德主体的做法有区别。对于朱熹和荀子来说,成圣必由为学,“学以至圣”既是为学目标,也决定了之后为学工夫的展开方式。朱熹与孟子一样,重视心性之道德属性。孟子认为“心有四端”“人性无有不善”,朱熹提倡“心具众理”,主张人彰显“天命之性”“义理之性”。然而在具体心性修养层面,朱熹倡导心之知觉功能与“理”的规范作用,与孟子“尽心知性知天”的体系有别。他对荀子从认识论的角度理解心,注重心的主宰性和人性的可变化性上都有所继承。朱熹认为...
(本文共64页)
本文目录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