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 包容 共存 发展
值此国际博物馆协会第22届大会暨第25次全体会议隆重开幕之际,我谨代表国际博物馆协会第22届大会筹委会,对
(本文共1页)
阅读全文>>
-

- 电子科技大学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的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上发表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从不同角度阐释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主张和价值取向,形成了内涵丰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为理论基础,从理论建构的宏观视角,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的核心精神进行系统梳理和归类分析,能够厘清系列讲话精神的逻辑框架和组织结构,全面而系统地展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科学、严谨的理论体系,从而促进人们全面把握、深刻理解和精准领会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价值灵魂和思想精髓。基于系统性和整体性思维路径,参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内容构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价值体系也是由指导思想、文化基础、价值核心和奋斗目标四个方面的内容构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思想指导,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价值土壤和思想基础,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价值核心,以“五个世界”建设目标为理想蓝图,形成了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系列思想观念的价...
(本文共334页)
本文目录 |
阅读全文>>
-

- 湖南师范大学
习近平在对世界人民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成果进行综合了解的基础上,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走向有着深刻的思考,形成了习近平世界文明观。习近平世界文明观是马克思的世界文明观在新时代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根源于马克思的世界文明思想。马克思认为,“文明是实践的事情,是社会的素质”。他从生产的性质以及产品的消费方式的演变与革命来理解和论证人类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认为工业与资本、商业与贸易、战争与征服在世界文明的历史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习近平以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为理论视野,吸收了新中国以来外交理念关于文明交往的相关思想,对马克思的文明思想进行了创新性的发展,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做出了科学的预测和阐释,形成了具有时代特点和实践特色的世界文明观。新时代以来,中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并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不断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习近平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高度,应答“世界文明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他高屋建瓴地预测世...
(本文共191页)
本文目录 |
阅读全文>>
-

- 北京外国语大学
政治话语研究包含两个基本主题:一是权力主体间基于权力争夺的冲突和对抗,二是权力主体间基于利益协商的合作性社会实践(Chilton&Schaffner2002)。外交话语是政治话语研究的重要领域,关注作为外交实践工具的话语如何反映并塑造外交意识形态和国际政治现实。国际关系中的外交话语实践根据以上两个主题可大致分为对立型外交话语和合作型外交话语。长期以来政治外交话语的研究主要关注话语的对立性特征,而对合作型外交话语的研究和系统性解读不足。从认知语言学的空间概念化视角来看,合作型外交话语应呈现与对立型外交话语不同的空间表征形式,Chilton(2004)话语空间理论以二元分界的空间概念化仅适用于后者而不能解释前者。本研究从话语空间建构视角以中国“和合”话语为例对合作型外交话语进行解读。鉴于二元分界式空间概念化的局限性,本研究借鉴Chilton(2004)提出的三维度(空间、时间、价值),并基于Kaal(2012,2015,2017)从...
(本文共263页)
本文目录 |
阅读全文>>
-

- 兰州大学
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世界历史和人类文明形态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人类命运共同体秉持全人类共同价值,以“类哲学”理路的整体观和全人类视野的“大命运观”培塑全球治理及全球化发展观,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的新境界、新实践。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理念实体”在国际传播及认同维度首要展现文化价值引领力与认知度。人类命运共同体扬弃“西方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超越了东、西方文明体的价值对冲。“人类”作为类概念上“一”与“多”的辩证统一,其命运和发展愿景以全人类共同体视域呈现新的世界历史的必然选择,超越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以来传统国际关系理路。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人类作为“命运主体”超越狭隘的区域身份或地缘共同体,体现人类和平发展的合作共赢模式。人类命运与共的共同体文化价值表征人类最大公约数的一种共同身份,彰显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和人类共同发展的初心与使命,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时代精神...
(本文共330页)
本文目录 |
阅读全文>>
-

- 北京大学
冷战时期韩国政府通过韩美同盟提高防卫力,推进了旨在减少国家安全脆弱性的政策。但是,卢泰愚政府为了适应冷战的结束,推进新的对朝政策,采取了以和解合作改善韩朝关系为核心的政策,以解除安全威胁。为保障朝鲜半岛和平稳定,创建了由东北亚六国参加的东北亚和平协议会,通过与国际社会的合作,使朝鲜半岛和平体制制度化,并营造引导朝鲜走向改革开放的环境。当时卢泰愚政府推进的对朝政策和多边安全合作构想,在此后历任政府的对朝政策和多边安全合作构想中都得到继承。但是,尽管韩国历届政府数十年来在政策上进行了各种试图消除朝鲜威胁的努力,朝鲜对韩国的安全威胁仍然无法消除,在某些方面还有所增大,作为韩国国家安全政策中心的对朝政策呈现出前进与倒退的反复的问题。由此出发,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冷战结束以来历届韩国政府的对朝政策与多边安全合作构想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并归纳其特点,分析其成果及局限性等,以找出上述问题的答案。为了更具体、更全面地探讨和评估,本论文将立足于...
(本文共178页)
本文目录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