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陆变迁看浙东沿海新石器早期遗址的形成背景
近年来,在浙江东部杭州湾一带连续发现了几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包括萧山跨湖桥、下孙、浦江上山、嵊州小
(本文共3页)
阅读全文>>
-

- 新课程(下)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现代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若教师依然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则很难适应现...
(本文共1页)
阅读全文>>
-

- 环球人文地理
地理学科在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上非常紧密,《地理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要引导学生与现实生活经历和体验出发,从而激...
(本文共1页)
阅读全文>>
-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辽河三角洲百余年间经历了大规模的海退过程。为探讨辽河口地区应用黏土混浊水电导率法(EC)研究海陆变迁的可行性,本文在辽河三角洲平原上共钻取了8个钻孔,对钻孔进行了岩性描述、粒度分析、pH测试和EC测试。通过~(210)Pb与~(137)Cs测年,结合前人研究得到了钻孔的沉积速率;讨论了EC与pH和黏土含量的关系,提出了辽河口地区海陆过渡相-陆相的划分界限;并根据历史地图,验证了EC法在复原海陆变迁中的有效性。主要认识如下:(1)前人以一个特定的EC值划分海陆过渡相-陆相,缺乏广泛适用性,EC划分界限应是一个区间值。在辽河口地区,海陆过渡相-陆相的划分界限为0.40~0.70mS/cm。(2)EC和pH在海陆过渡相的沉积环境中,R~2=0.42~0.82,有较明显的负相关性;在陆相环境中R~2很低,相关性不明显。EC值较高的海陆过渡相环境,pH呈中性至酸性;距现代海岸越近,EC和pH表现出越强烈的负相关性。(3)EC和黏土含量在海...
(本文共78页)
本文目录 |
阅读全文>>
-

- 台湾海峡
本文根据历史记载、古地图对比、考古和地质资料分析,探讨了台湾岛台南地区在明末清初(公元1622—1724年)的海陆变迁。结果表明,台南平原是上升的滨海平原。明末清...
(本文共8页)
阅读全文>>
-

- 新课程(上)
海陆变迁是继认识地球、了解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及其地形特征之后的又一基础自然地理知识,为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和掌握海陆变迁的真实情景,我们选择网络多媒体教学环境,...
(本文共2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