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古人了解之同情
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有云:“凡著中国古代哲学史者,其对于古人之学说,应具了解之同情
(本文共2页)
阅读全文>>
-

- 华中师范大学
本文以陈寅恪的文学研究方法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陈寅恪具体的文学研究实践和相关文学理论的论述,概括出其特殊的文学研究方法,并在中国传统学术文化和西方思想理论中追寻陈寅恪文学研究方法的渊源,考察陈寅恪整合中西以转变成自己独特研究模式的历程,为现今的文学研究在方法论层面提供借鉴。本文力求实现三大目标:方法层面,通过个案总结出普遍规律,对陈寅恪在长期文学研究实践中探索出的一套独特研究方法加以提炼;实践层面,梳理陈寅恪在留学过程中通过对中西文化学术的比较,所表现出的对这两种文化的不同理解和把握方式,探究其对知识消化运用进而产生新思想方法的方式;理论层面,厘清陈寅恪融会中西的的文学研究方法与其整个学术思想体系的关系,展示出其对21世纪中国文学研究指导思想和学术方法的示范性和启发性。全文由六个部分组成,各部分的思路如下:“绪论”部分通过梳理和分析陈寅恪文学思想与研究方法的研究现状以及目前研究的成绩与不足,确定以陈寅恪文学研究方法为研究对象,以...
(本文共137页)
本文目录 |
阅读全文>>
-

-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对“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最务实态度 ,就是对之进行现代审视和现代阐释。如何阐释 ?涉及到一个关键性的基本方法论问题。从单纯谈古文论现代阐释的论著中 ,似尚难发现有宏观性质的基本方法论。于是本文由单纯对中国古文论研究的专注 ,扩大到与之同...
(本文共7页)
阅读全文>>
-

- 美术教育研究
...
(本文共1页)
阅读全文>>
-

- 书画世界
...
(本文共1页)
阅读全文>>
-

- 艺术品
...
(本文共1页)
阅读全文>>
-

- 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
...
(本文共1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