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携手研究增生型造山带
本网讯(张 维)为了对整个古亚洲—蒙古增生型造山带进行全面了解,日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和
(本文共1页)
阅读全文>>
-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中国东部的苏鲁造山带印支期先后经历了大洋消减俯冲、大陆碰撞、陆壳深俯冲、陆内造山等复杂过程。综合苏鲁造山带的构造地质学、岩石学、岩相古地理学、年代学进展,发现以下事实用传统的华南向华北俯冲难以解释:(1)徐淮地区形成了明显的朝北西拓展的逆冲构造变形,此外,苏鲁造山带中还存在大量的北西向逆冲推覆构造;(2)苏鲁造山带中出露的白垩纪花岗岩中来自古元古代的继承锆石,以及Sr、Nd、Pb同位素示踪结果都显示与华北地块南缘地质体更为相似;...
(本文共15页)
阅读全文>>
-

-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处于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之间的江南造山带是理解华南地壳演化、岩浆过程和成矿效应的关键。近年来,围绕江南造山带的构造-岩浆演化产生了较大争论,因而影响到对华南显生宙岩浆-成矿事件内在联系及动力学机制的认识。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对江南造山带研究大量资料,对有关江南造山带形成和演化的...
(本文共23页)
阅读全文>>
-

- 地球
地球是我们人类共同生活的家园,它表面约70%是海水,30%是陆地。陆地上分布着许多山脉,有高耸入云的崇山峻岭,也有低矮宽广的丘陵山地。在这些山脉...
(本文共2页)
阅读全文>>
-

- 中国地质
在全球大陆范围内,广泛分布的造山带纪录了板块汇聚的历史和碰撞造山的过程,因此,造山带的研究一直是地球科学经久不衰的重要领域。研究表明,世界上许多造山带是长期活动(300Ma)的复合造山带,活动域的宽度可超过1000km,并具有造山前的热结构,是大陆生长的最好见证。近10年来,全球造山带的研究已摆脱传统地质学和经典板块观念的束缚,面临一个新的起点,即由单一造山带向复合造山带研究转轨,由造山类型、造山作用向造山动力学研究聚焦。复合造山带长期活动的原因、大陆增生机制、造山带的流变学结构和造山热对造山作用的控制等已成为当前大陆复合造山带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复合造山动力学已成为当今地球科学前沿——大陆动力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中国中央造山带位于北中国板块与南中国板块之间,是中国大陆上一条十分醒目而又极其重要的巨型(长5000km)构造带。中央造山带是经历了大致...
(本文共11页)
阅读全文>>
-

- 海洋地质动态
造山带由于存在着构造学、地层学诸多方面的造山作用和改造作用,在时空结构上,不但失序,而且...
(本文共5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