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辽东湾“淤积”

从盘锦市中心沿着向海大道一路向南50公里便是辽东湾新区,与喧闹的市区相比,这里异常安静,绿化带装饰起  (本文共4页) 阅读全文>>

中国海洋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双台子河口潮流沉积体系研究

双台子河口潮流沉积体系是现代辽河三角洲的沉积主体。本文运用不同时期水深地形测量、卫星数据资料对比分析了潮流沉积体系的地形、地貌变化趋势;利用钻探、浅地层探测资料研究了潮流沉积体系演化规律;依据潮流和悬沙观测资料结合古今潮道形态,探讨了双台子河口潮滩-潮沟沉积体的物源、潮道切蚀深度等问题。双台子河口处于淤积态势,潮滩淤涨,潮道迁移、充填。潮滩沉积物以粉土、砂质粉土和粉砂为主;发育中的潮道以冲刷为主,废弃潮道中主要沉积淤泥、淤泥质粉土和淤泥质粉质粘土。双台子河口地貌的发育受双台子河的制约,潮流控制沉积物分布,波浪以及科氏力影响双台子河口沉积体的迁移。潮流及沿岸输沙将大凌河、小凌河和大辽河入海泥沙向辽东湾顶部输运,是双台子河口不断淤积的重要的物质基础。利用河相关系分析计算,双台子河口达到平衡状态时的潮道深度为14.3m,大于浅地层剖面所揭示的潮道深度10.0m。由于潮道迁移和废弃充填,近期水深地形资料所显示潮道的最大水深小于其最大切蚀...  (本文共74页) 本文目录 | 阅读全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辽河-大凌河三角洲四百年来的演化研究

辽河三角洲是我国著名的河口三角洲,由辽河、大凌河、大辽河和绕阳河等多条河流注入辽东湾沉积形成。辽河和大辽河是流域较大、物源多元的曲流河入海,大凌河是坡降较大、泥沙量大的辫状河入海,而辽河经盘锦入海的历史仅百余年,大凌河下游河道几百年来多次摆动,这种多条河流形成的三角洲较为罕见。加之该区海岸线变动十分明显,辽河、大凌河、大辽河等河流沉积物的时空分布以及近现代辽河三角洲的演化过程是非常有意义的研究课题。本文根据史料文献、考古遗址、历史地图和遥感影像数据,恢复了四百年以来辽河三角洲的海岸线变化和河道摆动过程。对大凌河、绕阳河、辽河和大辽河下游河口地区采集的21个浅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矿物学、地球化学分析,得到了大凌河和辽河水系的粘土矿物、碎屑矿物和地球化学特征,并以粘土矿物组合特征构建了大凌河沉积物和辽河沉积物的混合模型,量化两个水系对辽河三角洲的沉积物贡献率。对辽河三角洲平原的28个钻孔进行了详细的岩性描述、粒度分析、粘土矿物分析和...  (本文共251页) 本文目录 | 阅读全文>>

《海岸工程》2017年03期
海岸工程

2014-2015年辽东湾东岸砂质海滩海岸侵蚀现状评价

根据2014-2015年对大连李官华铜海岸、营口白沙湾海岸、营口仙人岛海岸以及营口鲅鱼圈月亮湾海岸的岸滩地形监测数据,依据海岸侵蚀灾害监测与评价技术方法,对辽东湾东岸的4个连续砂质海岸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海滩岸线发生...  (本文共9页) 阅读全文>>

中国海洋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辽东湾六股河口外海域地貌冲淤影响因素研究

六股河口外海域位于辽东湾西部,海岸线大体呈NE-SW走向,西北高,东南低。此海域属于堆积平原砂质海岸,泥沙活动活跃,冲淤变化明显。近年来,辽东湾海域人类活动频繁,大量海岸工程和海砂开采项目纷纷开展,这极大改变了海域的海洋环境,影响着岸滩的稳定。本文根据沉积物、海流、悬浮泥沙、水深地形、波浪和卫星图像等资料,运用MIKE21数值模型建立了辽东湾及研究区海域的潮流场,对该海域的潮流场特征、波浪场特征以及典型风况下的冲淤特征进行了数值计算,并利用卫星遥感图像和水深地形变化对地貌冲淤演化进行了验证;采用美国海岸工程研究中心《海岸防护手册》推荐的CERC公式计算了研究区海岸的沿岸输沙率,分析了海岸地貌的演化特征,并对地貌演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文中所建立的潮流场数值模型和实测资料吻合较好。研究区海域涨落潮方向为NE—SW;在涨潮中间时和落潮中间时,流速达到最大,在高潮时和低潮时,流速较小。波浪场数值模拟结果显示,研究区海域最大波高为4m...  (本文共88页) 本文目录 | 阅读全文>>

中国海洋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辽东湾北部现代沉积作用研究

渤海,由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中央盆地和渤海海峡组成,平均水深18m,通过渤海海峡与外海进行水体交换和能量传递。末次冰消期以来,海水重新覆盖原有的渤海陆相沉积,形成:黄河、滦河、辽河等大型水下三角洲,规模宏大的辽东浅滩潮流沙脊群、辽东湾沿岸15m水深以浅规模不一的离散分布的潮流沙脊单体,北东-南西向延伸的中央盆地泥质沉积区。本文研究区域是辽东湾北部20m水深以浅、130km×100km的海域范围:北部是辽河(我国七大主要河流之一)等多条河流的入海口,发育规模可观的潮滩以及延伸至约30m等深线附近区域的水下河口三角洲,东部和西部沿岸为港湾基岩海岸,东部沿岸水下分布古滨海残留沉积区;研究区海底地形呈现自海岸向海湾中部倾斜态势,其中东、西两岸倾斜坡度较大;研究区潮差大(最大潮差超过5m)、潮流强(2-3节)、冰期长(最长180天),陆海相互作用强度极高。虽然前人已开展过相关方面的研究,但历史调查精度不高、调查区域覆盖不全面、样品测试...  (本文共161页) 本文目录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