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技术传播学还处于空白状态
“技术传播是人类社会的一个重要领域,尤其是在当前信息爆炸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技术传播的实践对于一个国家
(本文共1页)
阅读全文>>
-

- 新闻与写作
伴随去西方中心主义的呼声高涨,以及国际传播学理论和中国实践的间离不断加剧,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表达已成为国际传播学领域亟待解决的命题。基于这一出发点,本文首先梳理了国际传播学宏观理论范式的历史流变,发现国家主义与全球主义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国际传播理论范式的历史流变始终。其次,本文进一步考察了推动宏观范式流变的主要动力,发现“宏观情境...
(本文共8页)
阅读全文>>
-

- 传媒观察
认知传播学融合了传播学的社会实践经验优势以及认知科学的工具体系支撑,从两个学科的耦合之处探究人们的内在心智活动以及外在行为效应。本文回顾并梳理了近10年认知科学对传播研究的影响,从传播渠道的媒介介质差异、传播对象的人格、内隐认知以及性别差异、不同形式内...
(本文共11页)
阅读全文>>
-

-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媒介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研究,在传播学中长期处于边缘性的位置。在传播学思想史上,这一议题也处于被忽视状态。事实上,列斐伏尔最早开启了在日常生活的整体语境中开展媒介研究的先河,在他的《日常生活批判》和《现代世界中的日常生活》等著作中,有着大量关于媒介现象的讨论。在这些讨论中,列斐伏尔...
(本文共11页)
阅读全文>>
-

- 传媒观察
认知传播学是传播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对其客观主义经典范式进行反思和嬗变的产物,它受惠于两代认知科学对人文社会科学的深刻影响。作为国家教育政策指向的新文科建设为认知传播学的深化创新提供了方针指引和提质动能。认知传播学指出人的身体体验是认识世界的前提条件,并...
(本文共6页)
阅读全文>>
-

- 国际新闻界
2021年,在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评选中,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郭庆光教授的《传播学教程》(第二版)获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成为传播学领域教材的最高获奖成果。为此,2021年12月8日,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传播学教学与教材建...
(本文共10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