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机制揭示
科技日报讯 (记者李颖)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栗占国课题组与澳大利亚Monash大学及山东省科学院合作,
(本文共1页)
阅读全文>>
-

- 生物学教学
据2016年8月24日《科技日报》报道,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栗占国课题组与澳大利亚Monash大学及山东省科学...
(本文共1页)
阅读全文>>
-

- 广州中医药大学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文献和临床回顾性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研究SLE疾病中医辨证论治的规律,将网络分析结果同现行标准进行比较,为SLE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提供指导。方法:1、文献系统评价:通过计算机检索的方式搜索CNKI、VIP、Wan Fang Data以及PubMed数据库中有关中医药治疗SLE的文献,筛选出合格文献134篇进行文献系统评价。2、临床回顾性调查:在2011年1月-2017年5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案室筛选合格SLE患者病历资料322份。3、采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分别对SLE病历资料和文献资料构建网络,计算网络节点度、紧密度、特征向量中心度、边的权重等拓扑性质参数,分析SLE疾病各证候的核心症状、舌象、脉象及方药的配伍规律。结果:一、SLE文献系统评价的一般资料结果及网络分析结果概况(一)本研究共纳入了 134篇合格研究...
(本文共178页)
本文目录 |
阅读全文>>
-

- 首都食品与医药
本刊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在国际上首次应用低剂量IL-2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结果揭示了白细胞介素-2调节免疫平衡,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机制。该成果于2016...
(本文共1页)
阅读全文>>
-

- 北京协和医学院
目的:1.通过建立单中心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假性肠梗阻及失蛋白肠病的临床研究队列,探讨疾病的临床特征、危险因素、生存情况及预后因素。2.分析不同表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肠道微生物,揭示其与系统性红斑狼疮不同表型间存在的规律,探讨肠道微生物在狼疮发病、诊断及治疗中的价值。3.建立多中心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的起始队列,进行横断面分析,为预后研究打下坚实基础。方法:1.回顾性纳入1997年至2016年间于北京协和医院住院诊治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假性肠梗阻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失蛋白肠病患者,以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胃肠道受累的临床确诊时间为基线时间,收集人口学、家族史、临床特征、免疫学指标等基线资料并进行随访,分别以死亡和出现复发或死亡作为研究终点。采用寿命表法及Kaplan-Meier曲线描述及分析,分层Kaplan-Meier曲线应用Log-Rank法检验,对其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及Cox单因素回归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一步进行Cox...
(本文共118页)
本文目录 |
阅读全文>>
-

- 广州中医药大学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累及多系统多器官,临床表现复杂,病程迁延反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非常复杂,与遗传、免疫紊乱、环境因素、性别因素等密切相关,至今尚未完全明确。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凋亡细胞清除缺陷和T、B淋巴细胞凋亡异常是SLE发病的重要原因,Fas作为介导淋巴细胞凋亡的主要膜受体,与SLE发病有关。中医认为体质是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体质对于揭示疾病病因有独特的优势。因此把中医体质学观点和现代医学研究成果相结合,有利于揭示SLE的发病原因,为SLE的中医药防治奠定更科学的理论基础。目的:本课题通过比较虚性体质和实性体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外周血T、B淋巴细胞Fas表达率及凋亡率,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的中医本质及机理,为中医药有效防治系统性红斑狼疮提供更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研究收集2015年8月至2016年2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病科门诊及住院部符合SLE分类标准的病人共46例,收集病人姓名...
(本文共61页)
本文目录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