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亚洲季风可追溯至64万年前

本报讯(记者冯丽妃、张行勇)西安交通大学教授程海带领研究团队,对中国一个洞穴中石笋进行了分析,把亚洲季风  (本文共1页) 阅读全文>>

《地球环境学报》2017年01期
地球环境学报

亚洲季风变迁与全球气候的联系

通过研究冰期-间冰期至百年尺度亚洲季风的演变特征,阐明了季风变化同南北半球冰量、太阳辐射、大洋环流、热带辐合带等气候系统内外部因子的动力联系。在海-陆-气相互作用的框架下提出了"冰期-间冰期印度季...  (本文共5页) 阅读全文>>

南京师范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过去640ka亚洲季风变化的多尺度分析

季风多尺度特征分析与驱动机制研究是近年来古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亚洲季风系统是最典型的季风系统,在全球水汽和能量循环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高分辨率、高精度定年的石笋δ18O记录现已扩展到640 ka,这为研究亚洲季风多尺度特征与驱动机制提供了新的契机。基于经验模态分解法(EMD),文章分析了该序列的轨道和千年尺度的特征、贡献及其控制因素。在轨道尺度上,四个主要周期(11.6、23.3、42.4和95.5 ka)对石笋δ18O记录的贡献率为76.3%,其中,23.3 ka表征的岁差周期、42.4 ka表征的斜率周期和95.5 ka表征的偏心率周期贡献率之和为45.6%,说明地球轨道参数周期对季风变化的主控作用。值得注意的是,11.6ka半岁差周期的贡献率为30.7%,与岁差周期(31.1%)同等重要;交叉谱分析显示,显著的半岁差周期信号与南北半球30°太阳辐射极大值变化(BHI)的半岁差周期基本吻合,由此认为低纬降雨和温度变率对半球间低...  (本文共62页) 本文目录 | 阅读全文>>

南京师范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近2000年百年—年代际亚洲季风变率的四川石笋记录

近2000年百年-年代际尺度亚洲季风变率及其驱动机制研究是当今古气候研究的关键领域。由于缺乏精确定年的高分辨率地质记录,这一时段季风突变事件的频率、振幅和模式仍不清楚。本文基于四川省峨边县黑竹沟洞三支石笋的29个230Th年龄和857组氧碳同位素数据,重建了 230 BC~1825 AD时段高分辨率亚洲季风变化序列,时间序列覆盖了罗马暖期、黑暗时代冷期、中世纪暖期以及小冰期4个典型气候期,季风强度呈强-弱-强-弱的演变过程。黑竹沟洞EB石笋δ180序列与亚洲季风区其他石笋记录在长期趋势上有较好的一致性,表明亚洲季风区洞穴石笋δ180受控于同一气候因子,即反映亚洲季风降水变化。然而,δ18O在百年-年代际尺度存在一定差异,可能受到水汽源份额比值和季风降水空间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从EB1和EB5两支石笋数据的功率谱分析中,识别出了 9~11 a、20~25 a周期成分,对应于太阳活动的11 a太阳黑子周期和22a海尔周期。EB5石笋记...  (本文共67页) 本文目录 | 阅读全文>>

南京师范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倒二冰期亚洲季风演化的高分辨率石笋研究

冰期气候研究一直是古气候研究的重点,末次冰期的研究已取得很多成果,而对更老冰期(如倒数第二次冰期)的研究尚存在很多不足。本文基于中国湖北恩施落水洞石笋(编号LS30)29件U/Th年代、1588组氧碳同位素记录,重建了倒二冰期170 ka B.P.~135 ka B.P.轨道至千年尺度亚洲夏季风高分辨率时间演化序列,平均分辨率为36 a。石笋LS30在深度0~892mm的上半段沉积连续,在深度为893~1458mm的下半段存在15组有韵律的沉积旋回和长短时间不同的沉积间断。LS30与同时段的三宝洞、葫芦洞和羊口洞石笋δ18O记录在变化模式和细节特征上都显示出良好的一致性,均在轨道尺度上整体跟随北高纬太阳辐射量的变化,呈现岁差周期,在此基础上叠加千年尺度的快速振荡,表明其具有很好的重现性,是指示亚洲季风强度的可靠指标。将LS30的δ18O记录去除北高纬太阳辐射得到新的残差信号Aδ18O,但仍然存在轨道或亚轨道趋势,表明轨道要素变化...  (本文共74页) 本文目录 | 阅读全文>>

《自然杂志》1999年06期
自然杂志

亚洲季风研究进展

季风的存在及其强弱变化对季风区国的国民经济尤其是农业生产具有重大影响,季风区又是全球...  (本文共6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