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笋里的古气候谜团
北半球冰盖的增长和退缩为什么以10万年为周期?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一个科学家小组从中国南方溶洞的石笋里找到
(本文共3页)
阅读全文>>
-

- 教育科学论坛
石笋街小学基于对"和美"文化的价值理解和追求,通过追问"和美文化到哪里去",形成"和美文化到办学实践中去"的认识;通过追问"和美...
(本文共4页)
阅读全文>>
-

- 中国岩溶
岩溶石漠化的形成演化机制是被关注的科学问题,对脆弱的岩溶区生态环境恢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洞穴石笋δ~(13)C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能敏感响应地表生态环境以及岩溶水文条件的变化。因此,利用石笋δ~(13)C研究岩溶地区生态环境演变历史成为一个重要方向。本文从地表环境和洞穴沉积两个方面梳理了影响石笋δ~(13)C的主要因素。结合现代洞穴监测及模型模拟研究,分析整理了影响洞穴滴水和沉积物中δ~(13)C的主要因素和机理。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石笋δ~(13)C的环境意义具有多解性,文章从时间尺度、空间分布、沉积环境三方面归纳了石笋δ~(13)C的指示意义。为了准确解释石笋δ~(13)C环境意义,提出了综合分析、现代监测以及模型模拟的解决方案。通过对岩溶石...
(本文共15页)
阅读全文>>
-

- 中国岩溶
洞穴沉积物—石笋已成为研究岩溶区环境气候变化历史的重要载体。在我国湘西地区,某些洞穴石笋原始沉积多为不稳定的文石矿物,极易发生重结晶,可能使石笋中相关化学元素含量最终偏离原生矿物的特征,限制了文石石笋某些代用指标在古气候研究中的应用。文章以前人研究成果为基础,总结梳理了文石石笋发生重结晶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石笋记录古气候的影响:(1)石笋剖面特征、XRD结果、显微镜观察和地球化学元素特征等可作为石笋发生重结晶的判别依...
(本文共12页)
阅读全文>>
-

- 第四纪研究
基于云南西南部司岗里洞一支长约168 mm石笋(编号SGL1)的7个230Th年龄和325个δ18O数据,建立了1322~1605 A.D.和1700~1927 A.D.时段平均分辨率达2 a的夏季风降水演化序列。该序列显示存在百年尺度的δ18O偏正阶段,即1322~1605 A.D.和1700~1927 A.D.时段,指示当时夏季风降水持续减少,这与印度季风区石笋所记录的结果一致,但区别于东亚季风区石笋记录的小冰期后期(1700~1900 A.D.)季风逐渐增强的特征,表明小冰期后半段亚洲季风区石笋记录的区域干湿变化空间差异显著。显著的多年代际振荡是SGL1...
(本文共13页)
阅读全文>>
-

- 人与生物圈
泰国位于中南半岛中南部,受印度季风和西北太平洋季风的共同影响,属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全年分为热、雨、旱三季。由季风强弱变化引起的...
(本文共2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