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APEC的特征

从APEC的性质来看,它是成员间的经济合作体,即各成员就符合自己和地区利益的  (本文共3页) 阅读全文>>

上海外国语大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

区域背景性知识与地区政治互动

东盟自1967年成立以来,不仅在东南亚国家间发挥着危机管控与关系维护的作用,还一定程度影响着大国的区域互动行为。分析东盟如何影响大国,可以引入“背景性知识”因素,从行为的社会背景层面更完整地阐释东盟外交实践的社会性效果,以对现有研究进行补充。国际政治中的背景性知识,是国际政治行为体在某一场景中对互动将如何进行的技巧性理解,其本质是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在互动情境中,背景性知识包含行为体对互动对象角色身份的认识、对互动模式的预判、对互动特征的理解三方面要素,这些要素影响着行为体对互动对象的行为预期以及对互动将如何展开的预期,进而影响行为体的互动行为。东盟在区域互动中塑造的区域背景性知识,包含其作为区域“协调中心”的角色身份、多边内的双边灵活互动模式、渐进解决问题的互动特征三方面内涵。在中国—东盟南海问题互动中,东盟建构的区域角色身份使中国没有明确反对其作为协调者参与维护南海局势稳定,而是从主张双边互动调整为在事实上接受同东盟讨论南海地...  (本文共164页) 本文目录 | 阅读全文>>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APEC Model视角下短时记忆的特征与过程

吉尔模式明确了短时记忆对交替传译加工过程及其具体效果的影响,但并没有详细分析短时记忆的具体运作程序.从严格意义上说,吉尔模式只是对交...  (本文共2页) 阅读全文>>

《环境科学学报》2018年10期
环境科学学报

APEC前后北京郊区大气颗粒物变化特征及其潜在源区分析

为分析2014年APE(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会议前后北京郊区大气颗粒物数浓度和质量浓度的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于当年11月在北京怀柔区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教学一楼楼顶利用微量振荡天平(TEOM)、扫描电迁移率颗粒物粒径谱仪(SMPS)和空气动力学粒径谱仪(APS)对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和数浓度分布进行连续在线监测;同时结合地面气象参数和HYSPLIT轨迹模式,对颗粒物的来源和传输过程进行聚类、潜在源区贡献因子(PSCF)和浓度权重轨迹(CWT)分析.结果表明,APEC期间(11月5—11日)超细粒子(PM_(0.01~1))数浓度、细粒子(PM_(0.5~2.5))数浓度和粗粒子(PM_(2.5~10))数浓度分别为(17720.1±998.7)、(30.9±3.34)和(0.12±0.01) cm~(-3),比非APEC期间(即11月1—4日和11月12—30日)分别降低了...  (本文共10页) 阅读全文>>

《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2017年02期
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

利用MODIS和MISR资料对APEC会议期间气溶胶时空分布特征的分析

利用卫星遥感的MODIS和MISR数据,对比分析了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期间(11月3日~12日)及其前后一个月的气溶胶时空分布特征。分析发现APEC会议期间的气溶胶光学厚度(aerosol optical depth,AOD)相比APEC会议前期,在京津冀地区有明显减小,M...  (本文共12页) 阅读全文>>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APEC前后北京高层(260米)大气亚微米细颗粒物化学组分特征及来源研究

作为我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北京的空气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有关北京气溶胶污染的来源和形成机制已经有很多研究,但大都集中在地面,而城市高层气溶胶实时在线的观测研究仍是一个空白。本文详细介绍了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前后(2014年10月10日-11月30日)北京高层(260米)大气亚微米细颗粒物的组分特性和来源分析。2014年APEC峰会期间,为保障空气质量,北京及其周边地区实施了严格的污染控制措施。利用高分辨率飞行时间质谱仪(HR-ToF-AMS)和颗粒物化学组分监测仪(ACSM)对地面和260米高度处的非难熔性亚微米细颗粒物(NR-PM1)中的有机物、硫酸盐、硝酸盐、铵盐和氯化物进行了同步实时在线监测,并对上下两层的SO2及其对二次硫酸盐的生成机制进行了分析。本文的主要结论包括以下几点:(1)整个研究时段,北京260米高度处非难熔性亚微米细颗粒物(NR-PM1)的主要组分为有机物,平均质量占比为48%,其次为硝酸盐(2...  (本文共80页) 本文目录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