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的中国哲学史研究在日本
就中国哲学史这一学科而言,我们常常会提及我国在这一学科的建设之初如何受到日本相关研究的影响,比如1916
(本文共4页)
阅读全文>>
-

-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中国哲学史研究既有理论的向度,又有实践的向度。作为宋元明中国历史变迁的重要一环,元代以哲学实践见长,讲求经世致...
(本文共5页)
阅读全文>>
-

- 江海学刊
在中国哲学史百年"书写"与"重写"的叙事探索中,形成了不同的方法和进路,展现了中国学人不断审视本土学问的自觉与反思之路。新中国成立以后,冯友兰先生以历史唯物主义方法重写中国哲学史是中国哲学史学史上的重要"公案",他既系统...
(本文共7页)
阅读全文>>
-

- 文教资料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堪称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奠基石,具有广泛深远的影响。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研究实践蕴含着...
(本文共3页)
阅读全文>>
-

-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哲学笔记》是列宁哲学史研究的标志性文本,蕴含着关于哲学史研究的基本方法的思想,即唯物主义哲学立场、辩证方法和实践观点。列宁正是从唯物主义哲学立场出发,肯定了费尔巴哈对自然界的理解,对康德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做了唯物主...
(本文共6页)
阅读全文>>
-

- 山东社会科学
吉林大学高丈新教授在其新著的《欧洲哲学史研究》(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中采取把哲学史当作认识史的态度,以"前进的逻辑必然性"理论作为哲学史研究的理论...
(本文共1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