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部夏季多尺度气候变化研究中再分析资料的比较
气候变化国际谈判,我国夏季气候变率对全球变暖的响应事实,都需要一套高质量、高分辨率、连续而有代表性的数据支撑,但由于模式、资料来源、质量控制和同化方案等的差异,使得目前被普遍使用的ERA40和NCEP/NCAR两套再分析资料在表征我国夏季东部气候变率的特征时出现了不一致的问题,从而影响了对我国气候变化事实的判断,因此使用观测资料来验证再分析资料的质量,对于更好地将再分析资料应用于我国气候变化的诊断研究和模式评价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利用我国地面气温、气压、位势高度和风速等观测资料,以及由观测温度和温度露点差计算的比湿资料,从表征我国东部夏季气候变率各特征量的角度,对ERA40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与观测资料之间的异同进行了系统的对比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就地面气温而言,ERA40和NCEP/NCAR资料所示的气温变化均能反映出我国观测温度的时空变化特征;ERA40温度(ET)值与观测温度(OT)值较接近,
(本文共167页)
本文目录 |
阅读全文>>
-

- 吉林农业
本文利用朝阳市气象观测站2017年1月1日~12月31日观测数据,分析比湿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朝阳市比湿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平均比湿分别为3.27g·kg-1、12.6g·kg-1、5.00g·kg-...
(本文共1页)
阅读全文>>
-

- 气象学报
大气中的比湿在不同地区不同高度都不相同,而且比湿在大气中的分布还不断地随着天气系统...
(本文共3页)
阅读全文>>
-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本文基于中国东部地区(110°E以东)315个站近50a(1963-2012年)的地面观测资料,比较了冬、夏季地面比湿(以下简称比湿)的时空分布异同;分析了地理因素(经度、纬度、海拔高度)对比湿空间分布的影响;探讨了降水及气温与比湿的空间耦合关系;并重点定量分析了比湿随气温的变化率。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东部地区冬季比湿的均值以秦岭—淮河线为界,呈现出“北低南高”的纬向分布特征;夏季比湿的均值整体上明显大于冬季,呈现由东部沿海向内陆递减的分布特征。一般而言,比湿均值较低的地区通常其变率较大。(2)近50a东部地区冬季比湿呈现一致上升趋势,冬季比湿的变化趋势在秦岭—淮河北部明显高于其南部。夏季比湿的变化趋势小于冬季,以秦岭—淮河线为界呈“北正南负“的分布特征,夏季比湿在其北侧呈上升趋势,其南侧为下降趋势。(3)东部地区比湿均值(变率)空间分布总体上受到经度、纬度和海拔高度“+--”(“-++”)的影响,越往西、越往北、海拔高度越...
(本文共74页)
本文目录 |
阅读全文>>
-

- 贵州气象
要基于最近的实验结果,提出了一个用于数值天气─—气候模式中估计土壤表面湿度的...
(本文共5页)
阅读全文>>
-

- 应用气象学报
基于湍流散射理论,运用边界层风廓线雷达(WPR)联合RASS(Radio Acoustic Sounding System),GPS/PWV(Global Position System/Precipitable Water Vapor)进行全遥感系统的大气比湿廓线反演试验,并对影响因子进行分析。利用2011年8—9月云南大理...
(本文共9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