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春秋》学思想观念研究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结构与思想学术方面发生了重大变革,由宗法封建制基础上的城市国家向官僚郡县制基础上的广土众民国家转变,同时在思想学术上也由王官之学向六艺百家之学转变。《春秋》是鲁国的编年体史书,孔子将《春秋》作为教授学生和表达自己观点的文本,并将《春秋》纳入到其所整理的经典系统中去,使得《春秋》由史家之学转变为经世之学。孔子继承发展了《春秋》的批判性,通过对史事的分析进行褒贬予夺,并通过《春秋》表达自己对于正义、良善的理解,对于实现良序、善治的志向,实质上体现了文明的自觉,是对文德之道的承续与发展。孔子的关注焦点集中在政事与人伦,以礼、德作为阐释《春秋》的核心理念。通过对礼义的分析,孔子强调正名,主张自上而下的社会政治秩序,并对当时的社会改革秉持反思与损益的立场。孔子以人文理性的精神解析《春秋》,并以忠信、仁义作为公共道德的重要内容。在孔子解析《春秋》的基础上,《左传》、《穀梁传》顺势展开,实现了《春秋》学由以史通经到以义释经的转
(本文共233页)
本文目录 |
阅读全文>>
-

- 花木盆景(盆景赏石)
...
(本文共1页)
阅读全文>>
-

-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春秋》书法既有正例,也有变例。董仲舒明确了书法正例的存在,并指出了其形式特点,补充、构建了书法正例,促使了《春秋》书法的条例化。《春秋》书法有常辞正例,但没有通辞达例,因为事物总是被置于特定情境中的,也是经由王心裁量的,因此书法是经...
(本文共13页)
阅读全文>>
-

- 团结
在现代中国,大概除了少数中国史学史专家和部分儒家学者外,已经很少有人读《春秋》了,即使有少数读者,大概也只是...
(本文共3页)
阅读全文>>
-

- 视野
传统中国历史叙述将东周分成两个时期,前段是春秋,后段是战国。战国时代很好理解,那是很直接的描述,那个时代最大的特色,就是几个仅存的封建大国无止息地彼此争战。与敌对的国...
(本文共2页)
阅读全文>>
-

- 孙子研究
孔子说:"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春秋·襄公十八年》:"冬十月,公会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同围齐。"从《春秋》对关键词"围"的44次使用看...
(本文共8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