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中国大陆强震的成组活动特征及发生机制研究

探讨强震组孕育发生发展的构造机制,分析强震组发生发展的过程是本文旨在重点研究的问题。强震成组发生的研究包括强震组与孕发构造背景的关系,强震组的活动特征、动力学环境分析、构造物理机制等多个重要方面,它对于地震形势预测、地震中长期预报、以及工程地震研究中的地震危险性分析等均很重要,因而成为当前地震研究工作中的一个分支。由于中国地震活动性的分区特征明显,同时为了使建立在成组强震概念上的地震预测模型和方法,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我们在对强震组的研究中,强调了以地震带做为基本的研究单元,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我们利用地震区划的和地震块体划分的结果,确定成组强震的研究单元,分析研究单元内强震的孕震构造背景,具体分析各强震组的地震活动特性,由于中国东西部孕震背景和地震活动性的差异,因此,本文对中国东、西部强震组分别进行了过程分析,总结出中国大陆东、西部强震组活动的基本规律。在研究中,本文突出了强震组发生的层次性特征,着重分析了强震之间相互影响,  (本文共290页) 本文目录 | 阅读全文>>

《地球物理学报》2021年10期
地球物理学报

鄂尔多斯活动地块西缘强震间库仑应力作用

本文在梳理相关历史地震和活动构造研究的基础上,详细厘定了鄂尔多斯活动地块西缘1219—1920年10个M≥6~1/_2的历史强震的震源参数,建立了相应的黏弹性位错模型,计算分析了强震的同震和震后库仑应力变化与迁移,及其对后续强震断层面上应力作用特征.结果表明,公元1495—1920年间的7个强震存在明显的应力触发关系:随着前序强震的发生与作用,直至后序强震发生前,其断层面整体的累积库仑应力...  (本文共24页) 阅读全文>>

《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2014年02期
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

强震球:守望“种子”的成长

我,愿做一方"池塘"的守护者,守望"种子"的成长。守望成长,关注学生的需要。"我要学习"和"要我学习"是两个不同的出发点,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  (本文共1页) 阅读全文>>

《西北地震学报》1980年01期
西北地震学报

强震动态的简易区值图解

1966—1977年间,我国境内共发生了19次M≥7.0的强震,活动确实有所增强,不少同志指出,这是我国强...  (本文共9页) 阅读全文>>

《法人》2023年02期
法人

劫后

2月6日,土耳其接连发生两次7.8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本文共2页) 阅读全文>>

权威出处: 《法人》2023年02期
《地震研究》2023年01期
地震研究

基于情景构建的强震后京津冀地区协同应急机制研究

为解决强震破坏范围广带来的跨区域应急救援问题,以京津冀地区为例,基于强震情景构建的方法,开展强震后跨区域协同应急需求、内容、任务、机制、保障措施等研究。假定京津冀交界地区发生7.8级强震,其地震参数与1976年唐山7.8级地震一致,基于人员伤亡、建筑物破坏、道路堵塞等情景分析模型,分析北京、...  (本文共9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