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
"请允许我对中国人民表示,从我的内心深处,我作为菲律宾的总统,谨代表菲律宾人民,就此向你们正式道歉。"4月12日晚,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在香港会见菲律宾劳工的时候,就2010
(本文共1页)
阅读全文>>
-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语录是古代十分重要的一种文献,目前有关"语录"与"语录体"的含义、起源、类型、文体生成及特征的认识还存在分歧。"语录"与"语录体"是相关而又有差异的两个术语,二者有着较复杂的关联。"语录"可指文献,而"语录体"则是指文体,在此意义上,"语录体"从属于语录文献。不过"语录"也指文体,此时的"语录"可指专书文体,也可指篇章文体,而"语录体"则指专书文体,专书意义上的"语录"...
(本文共11页)
阅读全文>>
-

- 吉林师范大学
清代满文著作《百二老人语录》是八旗蒙古人松筠撰写的一部集史料性和文学、语言学、伦理学等特点于一体的重要文献作品。作者以老人讲述传说故事的形式描述了有关清代社会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民族、宗教、伦理、教育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共计120则故事。其历史学、文学和民族学、伦理学研究价值颇高。学界对这部著作的整体研究成果不多,主要集中在版本及其流传上,学者们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了十余种抄本,分藏于中国、美国、日本、俄罗斯、蒙古国、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目前,对作品内容的研究多集中于作者的“旗人”认同及分析上。对于作品反映的清代历史文化以及民族、宗教、伦理、教育等内容的分析和考证,可作为进一步拓展研究的方向。松筠的家族来源、家庭教育、生平履历对《百二老人语录》的撰写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松筠是清代中期乾隆、嘉庆、道光三朝著名的封疆大吏和学者。他先后担任过军机大臣和吏、户、礼、兵、工、刑等六部尚书;出任过库伦办事大臣、驻藏大臣,参加或处理过清...
(本文共230页)
本文目录 |
阅读全文>>
-

- 吉林大学
宋儒语录一向被视为理学的文学载体,对其的研究多为理学等方面。但作为宋代散文的一部分,对其文学上的语言质朴简约、艺术上的引譬连类等方面也应当给予一定的重视。理学上,程门四先生上承二程,下启朱熹,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文学上,语录体对于当时的诗话、词话以及明清的散文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以四先生的语录体散文为研究对象,主要是语录的体式、内容、艺术特征等方面进行探讨,来丰富宋儒语录文学方面的研究。第一章主要是对语录体的文体特征和文体渊源进行论述。语录体的文体特征表现为:多为圣贤哲人的思想结晶;哲思短语式的话语结构;多为语言外延宽泛之作;问答、自曰、直论式行文结构。语录体始于先秦散文,盛于宋代,影响延续到明清,本章主要对先秦诸子及其后语录、佛教禅宗语录、宋儒语录等几个有代表性的语录作品群体进行探讨。第二章是对程门四先生的生平和其语录体作品情况进行梳理。本文的文献分为两个部分:(一)程门四先生对于二程的语录记载,包括《二程遗言》的二、...
(本文共68页)
本文目录 |
阅读全文>>
-

- 南昌大学
语录,即对语言的记录或摘录,它属于一种文体,是文章写作的一种样式。古时《论语》、《坛经》、《朱子读书法》等都是很有名的语录体著作。但是“语录”发展到当代,包含范围甚广,领袖言论、名人名言、经典台词、民间话语、人生感悟、网络语言等能够引起人们共同关注和兴趣的、能够引人思考并达到一定传播度的话语都称之为“语录”。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全面来临,网络技术的不断革新为普通民众提供广阔的自由言论空间的同时,也极大地改变了语言的生成和运用。“语录”也因此成为当今传媒颇为流行的报道手法,“声音”、“论语”、“他说她说”等这些为人熟知的“语录”栏目存在于所有我们所能接触到的网站、书籍、杂志、报纸等媒介中,尤以杂志为甚。本文主要运用拉斯维尔的“5个w”分析方法研究当代“语录”现象的产生。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对“语录”传播的历史进行概述,分析“语录”从《论语》到“当代”的发展变化。第二,介绍当代“语录”的传播渠道,对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网络媒体采...
(本文共47页)
本文目录 |
阅读全文>>
-

- 暨南大学
“语录体”是中国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种文体,以《论语》为其代表作,对后世影响深远。伴随着历史的前进和媒介的变革,“语录体”的发展先后经历了先秦散文、唐代禅宗、宋代诗话、红色语录、现代流行语录等不同的历史时期,一直以顽强的生命力和独特的话语魅力一次又一次的掀起语录热潮,并且呈现出清晰的流变轨迹。在演变的过程中,语录体文体的特征慢慢消解,逐渐泛化成为一种大众的语录文化现象。本文将在梳理语录体流变的基础上,从文本载体、文本形式、文本内容、文本期待等方面发掘其不同历史时期所呈现出来的不同特点,通过比较,分析一种“文体”如何演变化为一种“文化现象”。并从媒介变革与阅读期待、现代语境中的碎片化文本书写、以及现代消费社会中人们的话语诉求等方面,探究语录文体嬗变背后所承载的大众心理。
(本文共57页)
本文目录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