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欢声颂——参加闽中党史座谈会

  (本文共1页) 阅读全文>>

《福建党史月刊》1988年11期
福建党史月刊

闽中游击区容易混淆的三个问题

作为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游击区之一的闽中,存在一些容易使人混淆的名称,现列举如下:1、闽北地区的“闽中特委”和闽中地区的“闽中特委”。在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中,闽赣省委下设的分区委中有个分区委...  (本文共1页) 阅读全文>>

苏州大学
苏州大学

南宋闽中词研究

闽中人文之盛在南宋文学史上可谓独树一帜,南宋闽中词是生长于闽中文化上的一朵奇葩。南宋闽中词作为闽中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文学与文化特色是在闽中地域文化影响下形成的,它反映了闽中社会历史、经济文化等方面在南宋时期的发展与变迁。本文试图从纵向的角度对南宋闽中词的发展脉络作了简要的梳理,力图把握闽中词题材内容和风格演变的过程,总结出南宋闽中词的整体风貌,从而对南宋闽中词作一较为深入的研究。本文在绪论部分对“南宋闽中词”的概念作了界定,梳理了南宋闽中词的发展概况,并分析了闽中文化与文学的特征。文章主体部分共包括四章。第一章论述了南渡词人的闽中词,描述了南渡时期闽中词人所处的环境及闽中词坛的唱和之风,并把张元干作为闽中爱国词人的典型着重分析其词的主要特色。第二章论述理学家的闽中词。首先回顾了闽中理学家的源流,进而分析了理学家填词的矛盾心理,认为闽中理学家的词学观主要有二:“奋然灭寇”的功利词观和雅正的词学标准;最后以朱熹这位理学的集...  (本文共62页) 本文目录 | 阅读全文>>

《福建党史通讯》1986年07期
福建党史通讯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应包括闽中游击区

长期以来,有关著述几乎都说南方游击战争是在八个省十四个地区内坚持和开展。现在看来,这个问题值得重新研究。是十四块还是十五块游击区的争论焦点是,南...  (本文共3页) 阅读全文>>

《武夷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武夷学院学报

论晚清闽中词社与词风的演变

晚清闽中词社接二连三,有梅崖词社、聚红榭词社、瓠社,词社成员相互唱酬,共同推进闽中词风的演变。梅崖词社的出现,促使闽中词坛风气由柔...  (本文共7页) 阅读全文>>

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唐五代闽中文化与文学研究

闽中是在唐代文学发展变化显著的一个区域。中唐以前,闽中文化发展缓慢,文学只处于零星的萌芽状态;中唐时期,随着该地经济的发展与文化的不断积累,以及建中、贞元年间外来官员兴学倡儒活动的影响,闽中文学开始崭露头角,出现了欧阳詹等一批文学之士,创作上也取得一定成绩;晚唐时期,全国形势大乱,闽中因环境较为安定,文学活动仍能继续发展;唐亡五代之际,中原士人因避战乱,多汇于江南闽浙一代,在外宦游的闽士亦纷纷返回故土,使得闽中出现文人词客荟萃的局面,并在闽地重镇福州、泉州两地形成文学活动中心,为两宋时闽中文学的活跃奠定了基础。唐五代闽中的文学,无论规模还是质量上与中原地区相比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但察闽地在中唐之前寂寞无闻的状态与两宋时繁盛活跃的局面,这一巨大的对比无疑与闽中文化在中晚唐五代的迅速崛起有关,而考察这一崛起过程中文学因素的增长变化则显得尤为必要。目前学界在唐代闽中文学的研究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果,但研究的焦点多集中在欧阳詹、黄滔、徐寅等...  (本文共58页) 本文目录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