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适:实德实才 实干救世
叶适(1150—1223年),字正则,浙江温州永嘉人,自号水心居士,世称水心先生。历仕南宋孝宗、光宗、宁宗三朝,和同时的大词人辛弃疾一样,是南
(本文共5页)
阅读全文>>
-

-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叶适在面对佛老之学对儒学的挑战这一现实问题时,并不在儒学外部与佛老角胜负,而是通过判别儒学中驳杂的佛老概念,来坚守儒学的纯粹性。叶适对驳杂概念的判别方法来自对儒学本源的...
(本文共8页)
阅读全文>>
-

-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叶适存诗共计380首,题材涉及赠别、哀挽、题纪和民俗民风。叶适赠别诗主要反映朋友之情和师生之谊,反映骨肉亲情的作品较少;挽诗哀挽情绪淡化,体制也不再以典重肃穆的律诗为尚,有时以歌行体写挽诗;叶适的亭...
(本文共5页)
阅读全文>>
-

- 哲学研究
一本文原题为“叶适事功价值观与温州精神特质”。由于作为纪念叶适讨论会的论文在大会上宣读后 ,引起了轩然大波 ...
(本文共4页)
阅读全文>>
-

-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本文论述了叶适道的哲学思...
(本文共3页)
阅读全文>>
-

- 河南师范大学
历史盛衰论即是对国家何以兴,又因何而衰的反思与概括。通过对“前事”的总结,为“后事”提供治世之道。纵观古今,历代学者均对历史盛衰问题进行了思考。叶适作为南宋时期事功学派的集大成者,亦就这一问题从君德、人才、民本等不同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叶适的历史盛衰理论是以“君德”为基石,强调“有德则兴,无德则衰而亡”,以自身之“德教”培养人才,以“名实相符”的标准选拔人才,能者上,庸者下,从而与君主共守天下。以“民重君轻”的准则施政于民,主张从“田地”入手,解决当时“民”的问题,通过“修身明势”规避导致国家衰亡的潜在因素。在“君德”层面,叶适认为“君德”不仅是君主个人修养品德,也是得天下、治天下的衡量标准和尺度。他反对君主利用权利威令治理国家,认为君主应当“为政以德”,同时强调“蓄实德”。以君主之德治理天下,使天下之人真正归附。在“人才”层面,叶适认为君主应该“进人以礼”,针对南宋当时的选官任官制度的诟病,叶适希望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和选拔制...
(本文共52页)
本文目录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