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涡形态的描述
讨论了极涡形态的备种描述方法.给出了5
(本文共2页)
阅读全文>>
-

-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近年来,关于平流层与对流层的相互作用,尤其是平流层的重大异常对对流层气候变化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利用NECP/NEAR再分析资料和全国160站点的温度、降水资料,借助气候统计诊断等分析方法,分析了极涡变化尤其是极涡形态变化与我国冬季温度、降水的关系,进一步深入探讨对流层行星波传播对平流层极涡形态变化的影响过程和机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在极涡强值年,与极涡弱值年相比,我国北方地区、东部地区尤其在东北地区气温偏高,西南大部分地区气温偏低,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气温变化不明显;我国南方地区降水偏多,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的降水偏多最为明显,北方地区降水有微弱减少。500hPa高度场上高纬度地区位势高度降低,中高纬度位势高度场升高,冷空气向极地地区聚集,东亚大槽减弱,我国东北和东部地区气温偏高;同时东亚冬季风减弱,湿空气吹向我国内陆,长江流域和我国南部地区降水偏多。(2)1月份极涡偏欧亚大陆偏移强度指数与同期1月份温度正相关显著区...
(本文共68页)
本文目录 |
阅读全文>>
-

- 内蒙古气象
极涡与我区夏季旱涝分析及预报陈秀英(内蒙古气象台)极涡是北半球三大天气系统(极涡、副高及两者之间急流)...
(本文共5页)
阅读全文>>
-

- 安徽农业科学
运用NCEP/NCAR1958~2006年的500 hPa月平均再分析高度场资料,结合500 hPa北极极涡的特征等直线对北极极涡环流指数(面积、强度、中心位置)进行了计算。根据所得的计算结果...
(本文共4页)
阅读全文>>
-

- 高原气象
利用NCEP/NCAR 1949—2002年月平均再分析高度场资料,通过线性倾向估计、二项式系数加权平均、Morlet小波分析等诊断方法,系统地讨论了300 hPa北半球极涡面积、强度及中心位置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年平均北极涡的面积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之前在总的上升趋势中有几次较小的波动,之后在总体下降趋势中有几次较大的起伏;Ⅰ、Ⅱ区的...
(本文共10页)
阅读全文>>
-

-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利用NCEP/NCAR 1950—2002年500 hPa月平均再分析高度场资料计算出北半球及各分区的月平均极涡面积、强度,讨论了它们与我国气温的相关。结果表明:北半球500 hPa年平均和4季的极涡面积大小与我国多数站点同期气温呈负相关,尤其在年平均及冬季状况下最显著,1—12月极涡面积与气温的负相关呈由减弱到增强的变化趋势...
(本文共10页)
阅读全文>>
-

- 大气科学
本文讨论北半球极涡面积、中心强度与全国40个台站温度的关系及它们的季节变化,并得出如下结论: 1.当第二象限(85°—175°E)极涡面积大,极涡中心位...
(本文共8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