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1979—2004
本文在分析比较了全要素生产率四种估算方法的基础上,估算出我国1979—2004年间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并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经济增长源泉做了简要分析。分析表明(1)1993年以前,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总体呈现出涨跌互现的波动情形且波动较为剧烈
(本文共10页)
阅读全文>>
-

- 西南财经大学
全要素生产率是宏观经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有助于分析经济增长源泉,同时也是政府制定长期可持续增长政策的一个重要依据。而对经济增长源泉的分析,也就是确定各种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从而识别经济是投入型增长还是效率型增长,确定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我们还可以通过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贡献与要素投入贡献的比较,确定经济政策是应以增加总需求为主还是应以调整经济结构、促进技术进步为主。从这两方面看,估算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关于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方法有很多种。总体上来说,估算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于严格的经济理论与数理推导的方法,例如:索罗余值法;另一类是相对较为纯粹的计量估计法。由于估算方法的不同导致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呈现各种各样的结果,也因此估算全要素生产率成为一个备受争议和关注的焦点。本文采取OECD对发达国家的建议,采用索罗余值法估算全要素生产率。因为索罗余值法是建立在严格的经济理论与数理推导的基...
(本文共66页)
本文目录 |
阅读全文>>
-

- 兰州大学
随着经济的发展,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已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核心,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质量和技术进步、管理效率提高的重要标志。其中省区全要素生产率作为一项重要的总量经济生产绩效指标不但可以直接反映各经济体经济成长的总体状况,同时也为理解地区差距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本文拟通过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研究来回答以下问题,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增长的现状如何?其在区域间存在什么样的差异?TFP增长及其组成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到底有多大?由此带来了怎样的经济增长方式?全要素生产率差异对区域经济差距有什么样的影响?又是什么因素影响了TFP增长及其区域差异?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本文在对经济增长理论和全要素生产率理论进行理论回顾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基于最新的数据,利用当前国内外比较流行的研究方法,考察了1978-2007年间,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增长的变化特点。我们具体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首先,我们利用非参数的DE...
(本文共176页)
本文目录 |
阅读全文>>
-

- 中国物价
随着资源价格改革的不断推进,许多学者担心改革会引发社会价格总水平的提高,从而引发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本文在对1...
(本文共4页)
阅读全文>>
-

- 山东大学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中国,他们一方面惊叹中国经济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另一方面又对未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可持续性提出质疑。尤其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随着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从2007年的14.16%下降至2014年的7.4%,对过去经济增长方式的争论再度成为社会各界关注与讨论的焦点。通过阅读文献,发现多数研究者都以全要素生产率估算结果为基础对中国过去经济增长方式是否粗放进行判断,但不同研究结论间所存在的较大分歧令人感到沮丧。这当然与截面单元的取舍、时间序列的确定、测量方法的选择、数据指标的调整和处理等相关,但在部分文献中,即使在使用同一种方法、选择相同的截面单元、确定类似的时间序列后,彼此间结论的差异仍较为显著。本文相信数据、指标调整和处理本身的重要性,在回顾、梳理和总结现有文献的基础上,在第3章和第4章估算不同情境下的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两种要素投入。紧接着,第5章选用经过异质性处理后的人力资本和生产性物质资本估算结果作...
(本文共245页)
本文目录 |
阅读全文>>
-

- 浙江工商大学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势头迅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世界银行分析报告指出,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之快以及持续时间之长都是在世界经济的历史长河中很少见的。但是中国经济的增长到底是一种什么方式的高增长,增长能否持续,这些都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全要素生产率有助于我们解决这些问题。他可以确定各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进而识别经济的增长到底是投入型增长还是效率型增长,从而判定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我们还可以通过各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进行比较,进一步确定我国的经济政策是应该以增加总需求为先,还是应该以促进技术进步和调节产业结构为主。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全要生产率的估算对于经济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目前,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参数方法。主要包括,索洛余值法,拓展的索洛余值法,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SFA)等。第二类,非参数方法。主要包括指数法,数据包络分析法(DE...
(本文共66页)
本文目录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