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观照与实践操作在教学中的效应
所谓“观照” ,指主体在某种感官的感受中 ,直接掌握审美对象的情感和观念的意义。审美观照的对象是物的形式
(本文共3页)
阅读全文>>
-

- 美术教育研究
审美观照伴随着人类的起源便开始了,人与自然、艺术家与作品、欣赏者与艺术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
(本文共1页)
阅读全文>>
-

- 哲学研究
作为一个重要的、具有普遍性意义的美学范畴,“审美观照”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在美学理论和实践中都有非常广泛的运用。但人们对这个...
(本文共6页)
阅读全文>>
-

-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王国维的审美观照论以观照、意境、作品三者关系的体察为立论的依据。本文以“观照”作...
(本文共4页)
阅读全文>>
-

- 山东教育(中学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
(本文共2页)
阅读全文>>
-

- 武汉大学
“忘”作为老庄体道哲学的“功夫”和“境界”,表征着精神的自由和心态的非功利,自然空间的“自然”属性与“忘”的此种内涵相契合。自然空间在文学进入自觉期的魏晋后,从纯粹物质意义上的地域空间转变为文学艺术审美观照的对象,同时也影响着创作主体的审美心理和个性人格。山水意象与“忘适”审美心理、江湖意象与精神适存空间以及“游”的特殊文化内涵都说明自然空间已经成为文学表现“忘”精神意识的载体。从空间视角观照“忘”,是对“忘”进行方法论考察的背景参照。沿着庄子之“坐忘”和“得意忘言”,以《文心雕龙》为中心,可从审美创作心理和言说方式两条路径探讨“忘”在文艺创作实践中的运用。就审美心理而言,刘勰承庄子“坐忘”思想,为“贵在虚静”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方法。针对创作中心物关系的处理问题,刘勰提出“随物宛转”和“与心徘徊”,一方面强调了心与物的互动,另一方面揭示了“感物”过程由“随物”而后“与心”的渐进性;“吐纳”和“物我互赠”则更进一步突出主客体的双向影...
(本文共46页)
本文目录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