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丛林之间

  (本文共1页) 阅读全文>>

《世界文学评论》2008年01期
世界文学评论

伦理与法律之间——重评吉卜林《丛林之书》中的“丛林法律”

随着2002年7月18日美国《纽约书评》上约翰·贝利的一篇书评,时下学界重新掀起评价吉卜林的风头。本文旨在新的批评视角下重新审视吉卜林,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这一新的批评理论对拉迪亚...  (本文共3页) 阅读全文>>

《园林》1998年02期
园林

海派盆景艺术之十二 丛林式盆景的构图及造型

较之单株盆栽更接近自然的丛林式盆景,以丰富多采的构图,贴近生活的情趣而越来越被人们所喜爱。它对材料的要求不是太高,有时不中看的单株,甚至残枝败干...  (本文共1页) 阅读全文>>

权威出处: 《园林》1998年02期
《音响改装技术》2016年03期
音响改装技术

美女低胸傲乳霸气侧漏挑逗硬汉

奔驰G-Class自1979年问世以来,外型一直没有什么改变,无论是撒野于丛林之间,还在游走在灯红酒绿的繁华街道,其方盒子的造型都具有极高的辨识性。G63作为奔驰G系列...  (本文共5页)

南开大学
南开大学

清初士人“逃禅”现象及其对文学之影响研究

在异族入主的历史冲击以及明季思想风气的双重影响之下,大批士人选择剃染披缁、遁迹佛门,遂于清初形成一场规模空前的逃禅风潮。由于他们“弃儒归释”的行为不仅在形式上有别于此前历代的士大夫禅悦,而且在行动上度越了儒、释之间的底线,故而对清初士人文化品格以及士大夫文化传统造成前所未有的触动,而明清鼎革的特殊性,亦使清初逃禅在超尘出世的宗教解脱气质中犹有一种龙性难驯的血性,从而在清代文学、宗教、文化等诸多领域映射出一种“火中生莲”式的独异光彩。易言之,清初士人逃禅现象是在极为特殊且复杂的历史文化环境中衍生的一场文化动荡。它的发展脉络跨越了明、清两个朝代,它的文化根源含纳了儒、释、道三教思想在士大夫文化传统中的相互激荡,而其文化关系又包含着明清因革过程中政治、文化、宗教等若干因素的力量消长,并折射出彼时士大夫阶层精神炼狱式的思想救赎过程。这些内容通过逃禅士人的文学实践直接或间接地融注到各种体裁的文学文本当中,成为考察彼时文学与文化因革的重要参...  (本文共219页) 本文目录 | 阅读全文>>

《中文自修》2004年01期
中文自修

太阳的眼泪

网络诗歌,始终游离在边缘与丛林之间,带着神秘和荒凉的色彩,...  (本文共1页) 阅读全文>>

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