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植被总初级生产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为理解中国植被GPP的变化规律,基于改进后的EC-LUE模型,分析了中国1982—2016年植被GPP的空间格局、变化特征及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中国植被GPP年变化范围介于0~3 051.08 g C/(m~2·a),总体呈现出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华南、东南沿海地区,低值区分布在青藏高原、新疆、内蒙古西部
(本文共7页)
阅读全文>>
-

- 生态学报
干旱变化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不同植被类型对干旱的响应亦有差别。开展气候变化下不同植被覆盖类型对干旱响应的差异分析,厘清温升干旱化进程对植被的影响,对了解植被发展动态及预测未来格局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1982—2017年的总初级生产力(GPP)数据和同时期东安格利亚大学气候研究中心(CRU)时间序列(TS)气候数据,分析了中国8个植被区GPP和干...
(本文共12页)
阅读全文>>
-

- 植物生态学报
定量描述植被总初级生产力(GPP)对于全球碳循环和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针对MODIS MOD_17 GPP(MOD_17)产品在通量站点低估的现象,通过3个实验依次改进了模型输入参数(气象数据和吸收的光合有效辐射吸收比例(f PAR))和模型本身的参数(最大光能利用率),分析了各个参数对模拟结果的不确定性影响,结果表明各参数对模拟结果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阿柔草地站,最大光能利用率的重新标定对结果影响最大,GPP估算结果...
(本文共12页)
阅读全文>>
-

- 武汉大学
陆地植被是地球碳循环的关键组成环节。植被通过光合作用将碳以有机碳量的形式固定下来,这一能力可以用植被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来测度。GPP在陆地碳循环、变化及储存的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而GPP的时空动态变化也深受气候影响。面对全球变暖的挑战,科学认识植被动态对极端气候变化的响应成为当下研究的热点之一。作为我国最大的流域,长江流域植被类型丰富,气候跨区多样,是典型且复杂的生态区域,同时流域又有着重要的社会经济地位,因此,研究该区域极端气候事件与GPP的相互作用与反馈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区为长江流域全域,研究时长为1982年至2016年。为了细化全流域内研究要素的时空分异特征,又将全流域划分为了高原亚寒带半干旱区、高原亚寒带半湿润区、高原温带湿润、半湿润区、北亚热带湿润区及中亚热带湿润区五个气候分区,考虑到植被的物候属性,将每年的5-10月定义为研究区植被的生长季,并以此...
(本文共73页)
本文目录 |
阅读全文>>
-

- 北京林业大学
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蒸发散是全球碳、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较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准确估算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碳水通量是确定区域陆地生态系统功能、理解全球碳水循环特征的重要内容。本研究以中国植被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运用涡度相关站点实测数据、气象观测数据以及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 MODIS)数据产品,并采用光能利用效率模型(Light use efficiency model, LUE model)和Priestely-Taylor蒸发散(ET)模型,研究了中国植被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 GPP)、蒸散发(evapotranspiration, ET)以及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 WUE)时空分布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涡度相关站点实测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中国陆地生...
(本文共128页)
本文目录 |
阅读全文>>
-

- 贵州师范大学
在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日益增强的影响下,干旱灾害频繁发生。陆地生态系统受到干旱胁迫时会出现植物光合作用下降、呼吸代谢降低等适应性状,严重和长期的干旱会影响其碳汇系统的有效运行。这显著地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水交换。植被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是生态系统中植物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总有机碳量。作为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指标及碳汇系统中重要的负反馈机制,GPP表征陆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贵州的生态环境敏感度高、脆弱性强,干旱缺水对植被GPP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其生态系统稳定性变化的主要干扰因素之一。因此在气候变化下深入研究生态系统植被GPP、干旱的时空变化特征,揭示植被对干旱的响应关系能为该喀斯特地区的环境保护、生态修护、干旱监测和预防等提供科学指导。本文从陆地生态系统碳水交换的角度出发,以GPP与干旱之间的响应关系为研究主题,利用MODIS GPP产品提取贵州省植被GPP数据,以贵...
(本文共122页)
本文目录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