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外科治疗颅颈交界区病变54例分析
目的总结54例颅颈交界区病变显微外科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颅颈交界区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征、手术技巧及预后。结果 54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经枕下后正中入路35例,远外侧入路19
(本文共3页)
阅读全文>>
-

-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硬脊膜动静脉瘘(spinal 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SDAVF)是一种常见的脊髓血管畸形,约占脊...
(本文共3页)
阅读全文>>
-

- 遵义医科大学
目的:通过颅颈交界区影像学参数建立颅颈交界区压迫严重指数(craniovertebral junction compression severity index,CVJCSI)并对Chiari畸形I型(Chiari malformation type I,CMI)患者进行术前颅颈交界区压迫分级评估,探讨CVJCSI与CMI患者后颅窝影像学参数、手术疗效的关系及对手术方式选择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8年于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进行后路减压:单纯骨性减压术(Posterior fossa decompression,PFD)、硬脑膜扩大成型术(Posterior fossa decompression with duraplasty,PFDD)、小脑扁桃体切除术(PFDD with resection of tonsils,RT)治疗的CMI患者。术后疗效采用芝加哥Chiari疗效量表(Chicago Chiari ...
(本文共55页)
本文目录 |
阅读全文>>
-

- 河北大学
目的:颅颈交界区毗邻人类的生命中枢——脑干,因此一直被神经外科医生认为是最复杂、最重要和最具挑战性的解剖区域,随着神经内镜技术的引用及推广,这个区域正在被不断地攻克。由于神经内镜手术视野广、角度灵活及直视下操作等特点,使得它在颅底外科手术中备受神经外科医生的青睐。但是颅颈交界区骨性结构较多,骨质磨除后易形成脑脊液漏,因此手术显露范围及手术安全性成为该入路开展的约束条件。本实验通过在新鲜成人尸头标本上模拟神经内镜扩大经鼻入路,了解该入路的关键步骤、重要解剖结构及其位置关系,测量颅颈交界区可暴露面积及可操作空间为临床提供解剖依据。方法:2017年7月—2017年11月选用灌注好的新鲜成人尸头10具,应用直径4mm,长度18cm的0°和30°硬质内镜,采用双鼻孔扩大经鼻入路对尸头进行颅底中线区内镜下解剖。内镜下扩大经鼻入路到达腹侧颅颈交界区,主要经过鼻腔、咽后壁、枕骨大孔区到达颈延髓。将尸头标本固定于头架上,头后仰45°,右侧鼻孔进内...
(本文共39页)
本文目录 |
阅读全文>>
-

- 重庆医学
颅颈交界区是头颅和颈椎交界的部位,虽然空间狭小,却容纳延髓及颈髓等重要而复杂的神经血管结构。由于此处肿瘤...
(本文共1页)
阅读全文>>
-

-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约占脊髓血管畸形的80%,常发生于中胸至腰段,也可见于骶段,极少见于颈段和颅颈交界...
(本文共3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