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与党联系群众的机制创新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当代意义和中国特色的公民社会已初露端倪。随着公民社会的兴起,党联系群众的主体、客体、内容和方法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对中国共产党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过去那种依靠作风建设、政治动员、宣传教育等来保证党密切联系群众的做法,显然无法适应公民社会的发展,也达不到预期的目标。没有制度机制的保证,党联系群众的效果只能是短期的,而不是长效的。因此,在公民社会成长的大环境下,我们必须创新党联系群众的机制。本文在梳理中外学者对公民社会定义的基础之上,认为中国语境下的公民社会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体公民因利益需要而结成的联合。通过考察公民社会在中国的演变,将当代中国的公民社会的特点归纳为“非自发性”、“官民双重性”、“大而弱”三个方面;当前我国的公民社会虽然还具有某种过渡性特征,还远未成熟,但是,我国公民社会的蓬勃兴起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给党联系群众带来机遇和挑战。
(本文共55页)
本文目录 |
阅读全文>>
-

- 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国外执政党在处理同群众关系的问题上,积累了...
(本文共3页)
阅读全文>>
-

- 中国人大
如何更直接有效地为民解忧、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让我们来看一下"厦门经验":厦门人大创新代表联...
(本文共2页)
阅读全文>>
-

- 北京观察
创新设立委员工作室,为委员联系群众搭建了新平台和新载体,使联系群众工作更加有形,也更...
(本文共2页)
阅读全文>>
-

-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也是人民政协的生命线。政协委员是政协工作的主体,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政协委员联系群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
(本文共4页)
阅读全文>>
-

- 党的生活(黑龙江)
...
(本文共1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