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WMM建筑小区LID方案比选及水量水质的模拟评估
本文以广西南宁市某建筑小区为研究区域,通过了解SWMM模型的运行原理以及将研究区域进行概化,构建出研究区域的雨水系统SWMM模型,并确定了模型的水文、水力、水质参数。根据研究区域的现状和低影响开发设施的适应性等特点,设计了三种不同的雨水径流控制方案。方案一为经济成本较低的三种低影响开发设施,分别为下沉式绿地、透水铺装以及植被浅沟;方案二为景观性较好的三种设施,下沉式绿地、绿色屋顶以及植被浅沟;方案三为综合处理性能较好的四种设施,分别为下沉式绿地、透水铺装、绿色屋顶以及蓄水池。通过生命周期成本分析三种方案的经济效益,在重现期P=1a、P=2a、P=3a时,比较三种方案的径流总量削减率、洪峰流量削减率和SS、COD、TN、TP的削减率,得出方案三的经济效益最高,因此选取方案三的低影响开发设施组合方案布置到研究小区。在不同降雨重现期下,模拟研究区域的水量和水质的变化情况。在降雨重现期为0.25a,0.5a,1a,2a,3a,10a六种
(本文共72页)
本文目录 |
阅读全文>>
-

-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为研究生物载体安装间距对河湖污染物削减率的影响,选取国内河湖水环境治理中应用较广泛的绳状人工水草、生物帘以及碳纤维水草,进行15 d模拟污水净化试验。试验结果表明:(1)绳状人工水草和碳纤维水草均呈现出随着安装间距的减小对污染物削减率越来越大的趋势,绳状人工水草为10 cm间距处理组时,碳纤维水草为15 cm间距处理组时,其对污染物的综合削减率最大,此时对总氮、总磷、铵...
(本文共6页)
阅读全文>>
-

- 西安工业大学
近些年,全球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已然成为全人类的文明汇聚点。功能不再局限于人口居住,而是具有行政、经济、文化、交通等多方面功能的集合体。以城市建设为核心是所有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所在。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全国各地近些年出现了多个千万人口城市,城市化的高速发展虽然明显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但其对环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也相当严峻。下垫面类型改变,地表下渗能力减弱,城市市政排水管网压力激增,内涝灾害频发。为了解决此类问题,我国借鉴国外先进技术案例,提出建设海绵城市的新思路,利用低影响开发(LID)技术来缓解城市内涝及污染问题。(1)本文分析了国内外雨洪管理方面的研究进展,并选取甘肃省庆阳市实验小学为研究对象,收集了研究区域的地形、气象、水文、地质等资料,结合现场实测数据及专业地质勘察报告,确立了校园的排水管网和各子汇水区域规模。运用SWMM模型建立研究区域实地雨洪模型,并采用降雨量为17.7mm、35mm、77.2mm的三场实测雨型来评估水量及...
(本文共81页)
本文目录 |
阅读全文>>
-

- 西南交通大学
海绵城市LID措施“生物滞留带”对提高径流控制率、降低溢流污染,缓解城市内涝具有重要作用,开展其蓄渗效应研究对未来海绵城市建设实施策略影响深远。论文在分析城市道路生物滞留带蓄渗效应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开展了生物滞留带组合填料正交试验和蓄渗效应试验研究。分析了种植土层和填料层的成分及含量、透水土工布位置、砂层颗粒级配和构造厚度5因素4水平正交试验下的径流水量削减率、峰值流量削减率、产流延时、蓄水层积水时间、土体孔隙削减率等蓄渗效应指标,并采用极差分析得出了5因素对蓄渗效应的影响程度,提出了生物滞留带最优蓄渗效应的构造组合方式。在此基础上,又开展了基于最优构造填料组合的蓄渗效应试验,通过模拟道路降雨径流分析干净雨水与不同含泥量雨水的蓄渗效应,得出生物滞留带所能承接的最大累计沉积泥量,进而评估生物滞留带的运行寿命周期。研究成果有望为海绵城市道路生物滞留带构造层设计建造以及生物滞留带的运行寿命周期评估提供理论支撑和依据。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本文共101页)
本文目录 |
阅读全文>>
-

- 山东经济战略研究
2009年,上海市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比2008年下降15.05%和8.74...
(本文共1页)
阅读全文>>
-

- 科学技术创新
本次研究区域为南昌市青山湖排水片区,在不同设计降雨重现期下,运用SWMM模拟该片区设置排涝除险设施与LID源头控制设施4种联用组合方案的径流控制效果,并对模拟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种联用组合方案对PFK1的峰值流...
(本文共2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