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川西北中二叠统栖霞组沉积体系特征

论文研究区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目的层位为中二叠统栖霞组。而川西北地区由于油气勘探相对滞后及研究工作相对较少,川西北沉积体系特征、沉积演化等工作未得到较为详细地研究。本文以沉积学理论和地球物理、沉积地球化学等方法为指导,结合野外实测、岩心、录井(测井)等资料,在地层划分与对比基础上,对研究区中二叠统栖霞组顶、底界面识别,并对栖一段与栖二段进行地层划分。在此基本格架之上,利用野外露头资料与录井(测井)数据,构建栖霞组地层对比,栖一期地层主要表现为自西向东地层整体增厚,而栖二期地层厚度基本保持不变;南北向地层对比,栖霞期北部地层厚度变化比较稳定,南部地层均比北部较厚。在野外勘探与钻井岩心观察基础上,通过对研究区中二叠统栖霞组灰岩的宏观特征、微观特征、沉积构造特征等方面研究,深入探讨研究区沉积体系展布特征。归纳出川西北中二叠统栖霞组主要存在两种主要沉积相类型:台地边缘和开阔台地。受继加里东运动构造作用的影响下,四川盆地川西一带构造的强烈  (本文共68页) 本文目录 | 阅读全文>>

成都理工大学
成都理工大学

川西北中二叠统茅口组沉积体系特征

近几年,在四川盆地西北部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地层发现优质储层,并有部分井获得工业气流,取得重大突破。四川盆地二叠纪由于其独特的古地理格局,前人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系列的研究成果和认识,极大的推进了四川盆地沉积古地理格局和油气勘探的进展,但调研资料显示对于沉积厚度巨大的中二叠统茅口组的研究相对滞后,阻碍了系统认识整个上扬子地区二叠纪的沉积格局。针对上述研究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本文以川西北中二叠统茅口组为研究对象,以沉积学和岩相古地理学理论为指导,结合野外地质剖面、钻井、测井、地震和测试分析资料,详细研究了各段的岩性组合特征、地层厚度及横向变化特征,明确了川西北中二叠统茅口组地层划分对比方案。在地层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沉积学标志、地球物理标志和地球化学标志等沉积相标志的识别,深入探讨各沉积相、亚相和微相的特征,并通过典型露头沉积相分析和连井沉积相分析,确立了沉积体系的类型和分布特征。综合地层和沉积相特征,以段为单元,通过压缩法和...  (本文共65页) 本文目录 | 阅读全文>>

《沉积学报》2021年05期
沉积学报

川西北中二叠统栖霞组沉积特征及古地貌响应

川西北中二叠统栖霞组发育厚层白云岩储层,成为近年来四川盆地油气勘探开发的重点领域,但栖霞组有利相带分布和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并不明朗,制约了该地区油气勘探进展。根据野外露头、岩心、薄片、测井和地震资料,结合区域地质演化,对川西北栖霞组沉积特征、沉积格局以及古地貌进行研究发现:川西北栖霞组主要为碳酸盐岩台地沉积,自西北向东南方向依次发育盆地—斜坡相、台地边缘相和开阔台地相,并发育...  (本文共17页) 阅读全文>>

成都理工大学
成都理工大学

黔北中二叠统栖霞组沉积相及储层特征研究

黔北栖霞组油气勘查程度低,区内安页1井和道真大塘等钻井的成功,预示栖霞组具有一定的勘探潜力。本文采用岩心描述和野外地质剖面测量结合镜下薄片、测井数据、地球化学及储层物性,对栖霞组岩石学特征、沉积相类型、烃源岩特征、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栖霞期为海侵序列,沉积相类型为开阔台地,亚相由台内滩-潮下-台内洼地之间互相转变。沉积环境从浅水向深水,从富氧到缺氧并出现间歇性变化,沉积了一套颜色深、粒度细、有机质高、局部含泥质和燧石团块以及具眼球状构造为特征的既可作为烃源岩又可作为储集岩的地层。栖霞组作为烃源岩,具有厚度大、分布广泛、有机碳高,有机质成熟度适中,有机质类型好等特征,表明很好的生烃能力,为优良的烃源岩层。作为储集岩可划分为两类,一类作为常规储集岩,是在成岩和构造破裂作用改造下的生物屑灰岩、砂屑灰岩、含生物屑泥晶灰岩、泥晶灰岩、白云岩等,另一类则是可以作为自生自储式非常规储集岩的富含有机质碳质泥质泥晶灰岩,...  (本文共83页) 本文目录 | 阅读全文>>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四川盆地栖霞组白云岩储层成因机制与分布规律研究

本文以四川盆地下二叠统栖霞组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野外露头资料、岩心和薄片资料、地物地化资料以及前人研宄成果的详细研究,以层序地层学、沉积岩石学和储层地质学等学科为指导,采取对岩心和野外剖面的宏观观测与对薄片的微观分析结合的方法,系统地开展四川盆地栖霞组的沉积相类型与展布、储层物性特征和成岩作用以及储层主控因素的研究。本次研究工作取得了以下几点认识:(1)栖霞组海侵域时期(SQ1-TST)为开阔台地沉积相,高位域时期(SQ1-HST)为碳酸盐岩镶边台地沉积体系,通过对岩石、古生物和地球物理等沉积相标志的研究,将SQ1-HST沉积相划分为台地边缘相、浅水开阔台地相、深水台地相和斜坡-盆地相,并通过对单井和连井对比分析,以沉积模式为指导,编绘了栖霞组的岩相古地理图,并系统地分析岩相古地理横向展布和纵向旋回发育特征。(2)栖霞组储集岩主要为晶粒白云岩和“豹斑”云质灰岩两大类,主要的储集空间包括溶蚀孔洞、原生孔、晶间孔和裂缝,储层类型划分为...  (本文共74页) 本文目录 | 阅读全文>>

《中国区域地质》1985年05期
中国区域地质

黔南地区的栖霞组及其顶底界

黔南下二叠统栖霞组为碳酸盐岩,地层发育完整,化石丰富,与上覆和下伏地层均为连续沉积,是研究栖霞组的良好地区之一。石油普查及区域地质调查所获资料为本区栖霞组的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笔者根据已有资料及工作中...  (本文共9页) 阅读全文>>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川中-川西地区栖霞组颗粒滩发育特征及对储层的控制作用

本文以碳酸盐岩沉积学、普通地质学、综合测井解释等作为理论指导,结合野外露头剖面、测井和地震响应特征、钻井岩心等资料,研究川中和川西地区下二叠统栖霞组颗粒滩的类型分布特征及其发育的主控因素,分析颗粒滩与储层的关系。取得了以下认识:(1)下二叠统层序地层自上而下分成了3个三级层序:SQ3、SQ2、SQ1,其中栖霞组属于SQ1,SQ1又可以划分为海侵体系域(TST)-栖一段和高位体系域(HST)-栖二段。四川盆地下二叠统栖霞组主要以海相碳酸盐岩沉积为主,认为栖霞组主要是缓坡型碳酸盐岩台地沉积,沉积相主要包括内缓坡、中缓坡、外缓坡和盆地-斜坡。(2)研究区广泛发育生屑滩,岩性主要以生物碎屑灰岩、“豹斑”白云质灰岩、泥晶灰岩、眼球状灰岩和晶粒白云岩为主。研究区栖一段颗粒滩发育较差,栖二段广泛发育颗粒滩,连续性较好、厚度较大,川西地区颗粒滩的发育范围比川中地区广。颗粒滩的发育受到水动力条件和沉积地貌的共同作用,高频海平面升降活动和古地貌高点...  (本文共68页) 本文目录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