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穿山甲洞穴特征及共栖物种对穿山甲洞穴热避难所的利用研究
中华穿山甲以白蚁为主食,通过挖掘洞穴接近蚁巢,并选择部分洞穴休息、繁殖、育幼,是典型的穴居动物。在其生境中,分布着数量众多的洞穴,造成了大量的土壤位移。本文从量化穿山甲的生境改造功能,和穿山甲洞穴为当地动物群落提供热避难所两方面开展研究,探索穿山甲作为生态系统工程师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为穿山甲保护工作提供理论支撑、技术参考。因穿山甲分布范围受限,选取广东省3个穿山甲主要分布区(河源市和平县林区、韶关市天井山林区、惠州市乌禽嶂林区)的穿山甲洞穴进行形态测量,以评估穿山甲的生境改造功能;对穿山甲洞穴进行生境调查,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生境因子与穿山甲土壤扰动的相互关系,探究穿山甲增加生境异质性的空间分布格局;对穿山甲洞穴进行微气候调查,应用方差分析、单变量线性回归分析其温度变化特征;结合穿山甲洞穴自动相机数据,探讨不同温度条件下共栖物种对洞穴热避难所资源的利用模式及倾向性。研究结果如下:(1)中华穿山甲挖掘洞穴产生2.11±1.88 m
(本文共59页)
本文目录 |
阅读全文>>
-

- 红领巾(探索)
越过黑海东岸的狭小平原,来到高加索山脉西南地区的阿拉贝卡山上,木木、瓜瓜和朋朋准备开启一场不得了的探险,他们这次的目标是现今地球上已知的最深洞穴—维洛夫金娜洞穴...
(本文共4页)
阅读全文>>
-

- 中国岩溶
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以桂林毛村凉风洞为研究对象,进行大气环境和洞穴环境野外监测,同时在洞穴上覆土壤30cm和60cm处开展试片溶蚀实验,并在洞穴内部进行试片溶蚀和滴水脱气监测,以测定垂向碳迁移主要过程中的CO_2浓度和δ~(13)C-CO_2值。结果表明:(1)“大气—土壤—洞穴”垂向碳迁移系统能够与洞穴通风一起影响洞穴系统内部的CO_2分布模式。洞口通风方向的转变取决于洞内温度与外界温度的差异,少雨的11月中旬到次年3月初通风方向为从洞外到洞内,此时垂向碳迁...
(本文共8页)
阅读全文>>
-

- 中国岩溶
文章总结了中国洞穴驼螽的种类、分布及适应进化。中国记录洞穴驼螽3属26种,其中疾灶螽属(Tachycines)(24种)物种最丰富;洞穴驼螽分布范围窄,96%(25种)的物种仅分布于模式产...
(本文共6页)
阅读全文>>
-

- 世界博览
自猛犸洞被发现以来,支撑它生生不息的因素先后有工矿资源利润、宗教文学想象和探索发现热潮,它们共同造就了这处自然奇迹的传奇、怪奇与瑰奇。时至21世纪,在上天、入地、航海、登山这些人类的挑战自我、征服自然...
(本文共4页)
阅读全文>>
-

- 地球
我国是多山的国家,在山区分布着大大小小且深浅不一的洞穴。洞穴在很多人眼中是“阴森恐怖”的代名...
(本文共6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