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移情美学

“移情”的思想,早就以萌芽的形态见于赫尔德※和浪漫主义的美学中,但是将这个概念最明确地作为美学上的名词提出的,是R·菲舍尔。以后,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移情说出入美学思潮中,以至里普斯和福尔克特大成了以这个原理为中心的美学体系。赫尔德曾经认为:所有的美都是“表出的”,因而,有的形式对于观照者来说,只限于作为内在生命的表现才符合美的名称,从而开拓了通往移情美学的道路。以后,即使在浪漫派中,诺瓦利斯※倡说在自我享受... (本文共6481字) 阅读全文>>

权威出处: 《美学百科辞典》

相关文献

伏尔盖特的移情美学思想简论

湘潮(下半月)
湘潮(下半月)

伏尔盖特(Johannes Volkelt,1848-1930),这位年长于利普斯的德国美学家则对移情说美学进行了最后的系统的理论总结。伏尔盖特的美学代表著作为《美学体系》(1905-1914)和《审美意识论》(1920),目前尚未完整的中译本。所以本人通过相关选译的文著对伏尔盖特的移情美学思想进行简要的论述。在伏尔盖特那里,美学不再仅是一门心理学的分支学科,而部分地恢复了哲学的特质。这与利普斯将移情美学视为心理学的一部分是有一定的区别的。不过,伏尔盖特仍自圆其说地论证了美学的研究对象不是客观的符合形式美的自然和事物,也不是艺术作品,而是人的“内心经验范围的活动”[1]这样对其的研究方法仍主要是心理学的,而美学的研究范围就有了心理学的特质,是用心理学的方式来探讨美学的范畴,所以是审美心理学的。需要说明的是,伏尔盖特所理解的是审美的心理学,不同于费希纳的那种实验的心理学,他认为那些都是“前美学的”(“pre-aesthetic”)... (本文共1页) 阅读全文>>

权威出处: 《湘潮(下半月)》

利普斯移情美学思想浅论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被誉为“美学史上的达尔文”的美学家利普斯,首先是一位心理学家。他曾在慕尼黑大学当了20余年心理学系主任,在1896年还曾是国际心理学会的主席之一。他还是一位出版过道德问题影专响著的的美伦学理著学作教中授也,会因有此很在浓他重的的受伦罗理伯学特的·费意舍味尔。最早利普斯是用移情来解释一些视觉的心理错觉问题。他在《空间美学和几何学、视觉的错觉》(1897年)一书中以希腊建筑中道芮式石柱为例,分析了本是一堆无生命的物质的石柱为什么会给我们以生气和力量感。利普斯认为这是视觉的心理错觉,而造成这一错觉的原因就是移情。“我们把亲身经历的东西,我们的力量感觉,我们的努力,意志,主动或被动的感觉,移置到外在于我们的事物里去,移置到在这种事物身上发生的或和它一起发生的事件里去。”不过在此文和之后的《论喜剧与幽默感》(1898)里,利普斯都还未使用“Einfühlung”即“移情”而是用“同情”或“同情感”来表达。在发表于1903年的论文《论移情作... (本文共2页) 阅读全文>>

移情美学的诗歌范例——探析新世纪两首精湛的移情抒情诗

诗歌月刊
诗歌月刊

尽管不少诗人和诗评家们常常哀叹诗歌在当今社会的边缘化,可是我们依然发现成千上万首的当代诗篇潮水般涌来!正规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本诗集,主流文学报刊上的许许多多诗篇,数不清的民刊上的无数诗篇和自费印行的许许多多诗集,层出不穷的网络诗歌,历年各家争相出版的中国诗歌年选,既有传统的自由诗,也有新进的先锋诗,诗篇之多,如雨后春笋,真让你目不暇接。可以说中国当代诗歌正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和规模发展着,诗歌处在大发展的黄金时代。正因为诗篇太多太多,无可否认地出现了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趋势,能让人耳目一新吸引眼球的创新诗篇往往被众多平庸的诗篇所掩埋,难免有遗珠之憾。出于对诗坛的长期关注,我有幸发现新世纪的两颗明珠—两首短小而精湛的移情抒情诗:梯子胡弦我不能描攀的痛苦是一架梯子我不能描幕的痛苦是样子上的扶手我不能描攀的痛苦是响彻脑海的脚步声我不能描攀的痛苦从地面开始上升十五米悬呈于空气中2005闭上眼是黑暗,睁开眼是黑暗唯有失眠如此明亮,像一领星星挂在夜... (本文共3页) 阅读全文>>

权威出处: 《诗歌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