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哲学”的美学
以新康德学派为代表,从来的哲学主流都是以理性为中心。与此相反,狄尔泰、西梅尔的“生命哲学”(Lebensphilosophie),试图根据整体上具体的生命物来推进哲学思考,在根本态度上与美学具有本质的亲缘关系。事实上,他们也喜欢讨论艺术,留下富有启迪的思想。狄尔泰(Wilhelm Dilthey,1833—1911),根据体验的直接赋与性来理解生命。在狄尔泰哲学中,艺术作为“理解人生的机能”被赋与高度意义。他在学术著作中处处触及艺术问题,还自行研究众...
(本文共1913字)
阅读全文>>
相关文献
-
-
学术研究
以审美学(aesthetics)为主导的西方现代美学,自20世纪初经日本舶来中国,迄今已有百余年。中国美学百年学术之发展,无论是迻译介绍西洋、东洋之美学著作,还是整理华夏固有之美学传统思想,都已取得累累硕果。尤其是近40年来中国出版的美学书籍和论文,数量之巨,可谓汗牛塞屋,令人目不暇接。20世纪80年代,美学竟为中国知识界一时之显学,其余响至今不绝,泽被数代学人。美学在现代欧美主流学界一向为哲学之庶科,虽然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却往往被归入实践哲学或价值哲学最不重要的分支,一直忝陪末座。唯独在当代中国,美学一枝独秀,依托哲学、文艺学、艺术学诸学科建制蓬勃发展。但尽管中国的美学研究如此喧嚣热闹,在国际美学界的声音却相当微弱。如何走出美学的西方中心主义,走出中国美学的失语状态,成为近20年来中国美学研究者共同的焦虑和发自肺腑的自强呼声。一、当代美学中国化的尝试与启示现代美学作为一门典型的西方学术,其思想源泉和精神语法都植根于整个西方文化...
(本文共7页)
阅读全文>>
-
-
贵州社会科学
一、宗白华美学现代性问题的提出及研究路径尽管早在20世纪30、40年代,便有学人对宗白华作出过极高的评价,但真正称得上学理性的研究则要追溯至20世纪80、90年代,研究领域广涉哲学、诗学、美学、艺术学、文化学等,其中贯穿一致的研究主题之一,便是围绕宗白华美学的古典性与现代性问题进行的争论与商榷,以李泽厚、刘小枫、叶朗、章启群、邹华、汪裕雄、王锦民、王明居、毛宣国、彭锋、汤拥华等人为代表。尤其近年来,随着焕活中国文化和中华美学精神的呼声日益高涨,对于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宗白华美学来说,重新被越来越多学者所重视,关于宗白华美学特质的认识也逐渐从单一走向深入,而对宗白华美学价值的肯定也从依附他者以获得自身价值走向对其自身独有价值的自信。那么,中国美学接着宗白华讲,才不至于使一条思想的探索之路趋于湮没。首先以李泽厚和刘小枫两位先生为代表,他们率先对宗白华美学所作的“古典性”与“现代性”评介,可以说几乎成为后来学界的评判标准与反思依据。19...
(本文共6页)
阅读全文>>
-
-
社会科学战线
一、从古典理性主义哲学美学到生命哲学美学在西方哲学和美学传统中,理性一直备受青睐。早在古希腊时期,人已被看作是理性的动物,人对世界的科学认识与主宰世界的理性精神被视为人之为人、人高于动物的本质所在。柏拉图曾为人类设计过一级一级的理念世界,从最具体的理念一直到美的理念和善的理念。在他看来,现实世界之所以美,乃是由于它分有了美的理念;艺术家之所以能创造美,也只是由于他的灵魂回忆起了先天的理念之美。随着希腊文明的衰落,理性精神一度在西方泯灭,但发展到经院哲学那里,理性又重新获得了至上的地位。经院哲学代表人物阿奎那,虽然一方面承认“信仰先于理性”,但另一方面又极力抬高理性,甚至提出上帝的存在也需要理性证明。关于艺术创作,他认为,理性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因为艺术家要揭示事物的本质,就必须通过理性:“至于艺术家,总想赋予他的作品以最好的倾向,所谓最好,不是绝对的,而是有关于他所预定的目标的……人体所最接近的目的,便在于理性的灵魂及其活动。”...
(本文共7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