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献
-
-
学术月刊
作者郭勇健,厦门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福建厦门361005)。“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又译“交互主体性”)是一个源于胡塞尔现象学的概念,它在海德格尔和萨特的存在论中,在英加登和杜夫海纳的美学中,在列维纳斯的伦理学中,在舒茨和哈贝马斯的社会学中,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进入21世纪以来,“主体间性”也成了中国美学界的一个关键词。这与杨春时的一系列论文有关,这些论文的要旨是论证中国当代美学的转向:“从实践美学的主体性到后实践美学的主体间性。”①不过,由杨春时先生肇始并在中国美学界流行的“主体间性”一词,说的是审美活动中的“物我同一”的现象,并且经常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往似赠,兴来如答”等中国古代文学为例证。这种对“主体间性”概念的用法,脱离了其本来的学术语境,与现象学家的用法大相径庭,因此并不是现象学意义上的主体间性。本文力图恢复现象学之主体间性概念的本义,与胡塞尔、英加登、杜夫海纳等人的用法...
(本文共11页)
阅读全文>>
-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一、新时代的美学重建与“新审美学”随着社会现实的变化,审美活动领域的扩张,各种新兴的美学形态的崛起,以往美学学科中存在的问题日渐突显,如何在新时代重建一种更具有整合性的,并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美学基本理论的问题便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美学基本理论的重建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在这一工程中,美学的研究对象作为美学研究的基点是个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通过对中西方的美学研究对象的演变历程的梳理可以看出,在美学研究对象问题上,中西方美学界都越来越倾向于不再单纯把美或艺术,而是把人类的整个审美活动作为美学研究的对象了,昔日以追问美的本质为目的或以探究艺术的规律为己任的“美学”正在成为一种更宽泛意义上的“审美学”。[1]我们知道,“审美学”(Aes-thetic)最初是由鲍姆嘉滕提出来的,鲍姆嘉滕提出的“审美学”这一概念,来自于古希腊语的“aist-hetikos”,原义是“感官的,知觉的”,鲍姆嘉滕这里的意思是指“研究感性认识的科学”,亦即“...
(本文共8页)
阅读全文>>
-
-
艺苑
一、“当代中国美学”释义首先需要解释“当代中国美学”。按照本文的使用方式,“当代中国美学”与“中国当代美学”几乎同义;所谓“当代中国美学”,简言之,也就是当代中国学者研究出来的美学,此外并无他意或深意。出于研究的目的,本文将“当代中国美学”明确地限定在自20世纪80年代“美学热”结束之后延续至今,前后二十余年的中国美学。所以,本文的副标题也可以改为“当代中国美学三十年”或“当代中国美学廿五年”之类。那么,“当代中国美学”或“中国当代美学”的说法,何以能够成立呢?这就有必要先来解读“中国美学”的概念。我们知道,美学是源自德国的一门哲学分支学科,20世纪初期才被引进中国,至今已有百年,并形成了中国自己的美学传统。我们习惯于把那种专门研究古代中国美学思想的学问称为“中国美学”,最典型的表现就是“中国美学史”了。这个意义上的“中国美学”,往往被视为所谓“国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说起“国学”,绕不开王国维。在20世纪中国学术史上,王国维向来...
(本文共8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