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徐廼翔
出版:广西人民出版社
页码:1-431页
字数:534千字
电子版价格:¥5.32
简介:本册工具书共收录2013条词条。

您购买后即可:1、在线阅读全部词条
       2、下载阅读本书
下载App,随时查阅本书
分享到:

《中国现代文学词典-诗歌卷 》

仅显示词条 显示摘要

有着现代色彩的新诗运动,是“五四”文学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诗运动的兴起,是由于时代的需求,诗歌自身的发展演变,以及受到外国诗歌的影响。新诗运动要求以白话的新体诗取代文言的旧体诗,从“诗体大解放”中谋求诗歌的新生与繁荣。中国... [详细]

“五四”文学革命运动一开始就反对用文学来粉饰生活,要求文学与时代人民紧密结合。1917年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提出文学革命军的“三大主义”,首先就要求“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1919年1月... [详细]

1920年1月,新诗社编辑部编辑的《新诗集》由上海新诗社出版部出版。收胡适、刘半农、周作人、郭沫若、陈独秀、俞平伯、郑振铎等人的诗102首,分为“写实类”、“写景类”、“写意类... [详细]

1920年3月,胡适的《尝试集》由亚东图书馆出版。它是中国的第一部个人新诗集。作者以“尝试”命名诗集,表示用白话作诗是一种尝试,也是有意提倡实验求证的精神。初版本有长篇自序《我为什么要做白话诗》,论述自己主张用白话作诗的经过。另... [详细]

在中国现代诗歌的各种思潮中,现实主义一直是左右诗坛的主流。 “五四”时期,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时代使命感和历史使命感的中国进步知识分子,接受了西方的民主、科学的先进思想和各种进步文艺思潮,特别是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接受了马... [详细]

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的中国社会,正处于新旧交替的过渡时期,充满了各种矛盾冲突。广大青年迫切要求个性解放,部分诗人和作家则热衷于借鉴欧美浪漫主义作品,从中汲取反抗的勇气,寻找突破口。这一切,构成了浪漫主义产生的适宜的气候和土壤。... [详细]

“五四”以后,曾有一些青年诗人介绍了法国象征派的理论和诗歌,但中国现代诗坛象征诗派的真正开拓者,是旅法诗人李金发。他于1920年开始发表诗作,先后出版诗集《微雨》、《为幸福而歌》与《食客与凶年》。他的作品情绪是忧郁的,手法是象征... [详细]

1920至1924年间,刘半农曾以家乡江阴的方言和江阴“四句头山歌”的声调,创作“拟民歌”。1926年他又出版了中国新诗坛上第一部“拟民歌”的诗集《瓦釜集》。同年出版的诗集《扬鞭集》也收入部分“拟民歌”体诗。刘半农认为流传的民歌,仍然... [详细]

1920年10月10日,胡适作了首短诗《梦与诗》,诗里表示,诗人运用平常经验、平常影象、平常情感、平常言语,就可以变幻花样,写出他人无法写出的诗句与诗境。这是因为喝醉的人才知道酒的浓烈,恋爱过的人才知道感情的重量,诗人依靠切身的经验写... [详细]

郭沫若的第一部新诗集《女神》,于1921年8月由上海泰东图书局出版。除去《序诗》外,共收诗56首,绝大部分写于1919年下半年至1920年间。诗人从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出发,为古国走向新生欢欣鼓舞,热情地颂扬处在革命高潮中的祖国。他在《晨安》里... [详细]

“五四”以后,新诗克服了复古派的阻力向前发展。1922年1月,《学衡》杂志在南京创刊。以该刊而得名的学衡派,又对新诗革命进行了攻击。该派的骨干成员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人曾在美国留学,受到哈佛大学教授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与... [详细]

二十年代初,中国现代诗坛出现了一股小诗的潮流。新诗发轫以后,在“诗体的大解放”的号召下,写新诗的人不再写旧体绝句。适应新诗需要增多体裁的客观要求,新体的小诗开始兴起。小诗体裁短小,以一行(比较少见)或数行短句,表现一时的感兴、刹... [详细]

“五四”时期,新诗在冲破旧诗格律的束缚时,破除“无韵不成诗”的传统观念,增加了不受固定格律约束的诗歌体裁。在新诗发展的历史上,最早提倡无韵诗和散文诗的是刘半农。还在1918年元月《新青年》第4卷第1号刊出新诗以前,他就在前1年5月发... [详细]

1922年5月27日至29日,北平《晨报副刊》连载了梁实秋的《读诗底进化的还原论》,从而引起一场关于“丑的字句”的讨论。梁实秋在文章中反对为人生的艺术,主张“艺术是为艺术而存在的;他的鹄的只是美”。他认为诗人追求的是想象的世界,心境的... [详细]

1922年8月,湖畔诗人汪静之的新诗集《蕙的风》由上海亚东书局出版。诗集中大都是表现青年人性的苦闷、反对封建礼教、呼喊恋爱自由的情诗。新诗诞生以后,还没有人写过这样活泼大胆、天真烂漫的情诗。胡适在《蕙的风·序》里说: “也许有人... [详细]

1923年1月和5月,冰心的《繁星》与《春水》分别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和新潮社出版。这是冰心最早的两部诗集,也是中国新诗史上最早的两部小诗集。五四运动后,由于诗体的解放和受泰戈尔短诗与日本俳句的影响,中国新诗坛上小诗非常流行。在泰戈尔... [详细]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由于革命事业的需要,很重视革命文学的建设。1922年2月,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机关刊物《先驱》增辟“革命文艺”栏目,开始刊登具有革命鼓动内容的诗歌。1923年以后,早期共产党人在《新青年》季刊、《中国青年》周刊、《民国... [详细]

新诗在诞生后的一段时间里,诗形过于放荡不羁,虽运用白话而缺乏诗的素质。1923年,陆志韦看到这种偏失,曾想通过艺术实践创造一种“有节有韵的诗”,主张舍去平仄采取抑扬格作为诗的节奏。但由于当时尚处于新旧诗展开论争之际,他的诗集《渡河... [详细]

1925年9月,徐志摩自费出版了他第一部新诗集《志摩的诗》,由上海中华书局代印发行。集中收入他写于1922年至1924年间的诗作55首,其内容或抒发理想、表现爱情,或暴露社会黑暗,表达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或探讨生活哲理,或写景抒情;在艺术上,诗的... [详细]

1925年11月,李金发的第一本诗集《微雨》在周作人的支持下,由北新书局出版,收有99首诗作和28首译诗。这部诗集的出版,标志着象征派诗歌创作在中国诗坛的兴起,立即引起了各方面的注目。胡适认为写这样难懂、难猜的诗不足取。梁实秋批评象征...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