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艾略特,T.S.

相关工具书解释

·美学百科全书

英国文艺批评家、诗人及戏剧家。他生于美国密苏里州,早年就读于哈佛大学,毕业后又进入法国巴黎大学和英国牛津大学求学。1914年在伦敦与埃兹拉·庞德相识,开始从事新古典诗歌的创作。1922年,他发表了著名的长诗《荒原》,描写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社会出现的迷离恍惚的情绪,产生了重大影响,迄今仍被认为是现代西方文学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和英美现代派诗歌的里程碑。在此前后,艾略特还于1920年发表了论文集《圣林》,并于1922~1939年间... (本文共927字) 阅读全文>>

权威出处: 《美学百科全书》

相关文献

T.S.艾略特诗歌中反康德先验哲学的时间观念

国外文学
国外文学

时间是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哲学的基本概念,也是T.S.艾略特诗歌的重要主题,诗人的时间与哲学家的时间概念之间具有怎样的异同关系,这种异同关系又是否体现出二者在认识论方面的差异,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自亚里士多德把时间归属为数量范畴以来,时间始终是哲学认识论部分的基本概念。在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哲学中,时间是先天知识的原则,是用以构成知识而被范畴这一纯粹知性概念所统一的杂多的感性直观形式。艾略特在学习和研究哲学期间虽未直接就时间概念论述过康德的哲学观点,但曾专门论述过后者有关范畴的观点。在《关于康德范畴的研究》(Report on the Kantian Categories)中,艾略特以范畴史为研究范围,将范畴划归为3类:柏拉图式、亚里士多德式、康德式。①在《实在的各程度》(Degrees of Reality)中,他指出康德演绎范畴的目的是解释“一”(the One)与“多”(the Many)相关的方式,但这种方式存在局限性。②这些... (本文共8页) 阅读全文>>

权威出处: 《国外文学》

对此在的把握——论T.S.艾略特的传统观

国外文学
国外文学

T.S.艾略特的传统观是20世纪重要的批评概念之一,它的产生和发展同深刻的时代危机密切相关。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文明支离破碎,西方社会普遍感到自己被“投入了无休止的征服与创造、丧失与获得的漩涡之中”,①困惑迷茫的人们陷入深度恐慌。亚斯贝斯断言了“世界的终结与最后审判日”。②艾略特也在《批评的界限》中感叹:这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一个人类在新科学面前茫然不知所措的时代,一个自然而然的共同信仰如此少的时代”。③面对如此深重的危机,T.E.休姆从认识人的本性入手,提出必须对人施以纪律才能化解危机,使欧洲文明重回正轨;卡尔·亚斯贝斯倡导用教化的方法来抵挡危机对文明的侵蚀;④F.R.利维斯在《重新估价:英国诗歌的传统与发展》和《伟大的传统》中也提出了同样的观点;科林斯·布鲁克斯在《现代诗歌与传统》中对传统大加赞赏。然而,艾略特认为这些观点只是权宜的治标之计,他为此提出了自己的传统观。他从定性这场危机入手,从认识论和本体论的角度... (本文共9页) 阅读全文>>

权威出处: 《国外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