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奥普艺术

相关工具书解释

·美学百科全书

西方现代美术思潮,20世纪60年代在欧美各国几乎同时兴起。奥普即英语optical的缩写op的译音,意为“视觉的”、“光学的”,故奥普又译为“视觉效应艺术”、“光效应艺术”。1965年,纽约现代美术馆举办“眼睛的反应”画展时正式使用这一名称。展览会上陈列出大量经过精心设计,按一定规律排列而成的波纹或几何形画面,造成视知觉的运动感和闪烁感,使视神经在与画面的接触中产生眩晕的光效应现象和视幻效果。奥普艺术家以此证明诉诸视觉的... (本文共468字) 阅读全文>>

权威出处: 《美学百科全书》

相关文献

波普艺术与奥普艺术风格之比较

美与时代(上半月)
美与时代(上半月)

一、背景波普艺术(Pop Art),是由英国批评家劳伦斯·阿罗威(Laurence Alloway)提出的。“波普”是英文Popular的缩写,意为流行的、大众的,因此,波普艺术又称为“流行的和大众的艺术”。波普艺术从20世纪50年代末在英国开始兴起,60年代在欧洲和美国广为流行。一般说来,波普艺术作品内容都是重客观的,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无明显含义的,有时也带有一种戏谑的意味,但从不表现什么深刻的哲理。在波普艺术家看来,把大众最熟悉的生活重新展现出来,人人都能看懂,人人感觉亲切,这既是生活,也是艺术就足够了。波普艺术同曲高和寡的抽象表现主义是背道而驰的[1]。波普艺术家借助大众传播媒介,利用终日围绕着现代人的那些物体和形象来完成作品。他们采用绘画、拼贴、丝网印刷、装置、现存品集合等手段,选择日常生活用品和人们所熟悉的公众人物形象,进行设计和编排,使之成为视觉符号,从而当下即得地展示时代生活[2]。波普艺术的代表人物有汉密尔顿(... (本文共6页) 阅读全文>>

现代标志设计——将奥普艺术为“我”所用

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

在全球化带来的生活方式趋同的过程中,世界各国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速度越来越快。在这种形势下,标志的直观、形象、不受语言文字障碍等特性充分地发挥出来,成为视觉传达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成为人类共通的一种直观联系工具。与此同时,标志设计的色彩、造型以及思想理念也发生了一些重大的变化。在这个显示标志个性化的设计时代,如何应对甚至引领设计潮流呢?我们都知道,在设计过程中,各设计领域风格的相互交融已成为我们设计风格变化的主题之一,所以,涉足多领域、多实践将会给我们带来意外的惊喜。关于奥普艺术奥普艺术(OPArt),又被称作“视幻艺术”或“光效应艺术”,是以几何形象创造出各种各样的光色效果,表现运动幻觉的一种抽象艺术。它采用黑白或彩色几何形体的复杂排列、对比、交错或重叠等手法,画面形式感强烈,色彩富有运动性,从而使视神经在与画面图形的接触中产生视幻效果,让观众得到闪烁、流动、旋转、放射等运动的感觉,使静止的画面产生炫目流动的动感效果。这种... (本文共1页) 阅读全文>>

权威出处: 《艺术教育》

律动的视觉魔术——奥普艺术巾帼大师赖利作品探析

艺术探索
艺术探索

一、赖利简介布里奇特·路易斯·赖利(Bridget Louise Riley,1931-)是一位有创造性的英国女画家,被誉为奥普艺术的领军人物之一。赖利1931年出生于英国伦敦,她曾在皇家艺术学院学习(1952-1955),1960年前她主要用印象主义手法画风景和人物,后来在瓦萨雷里(Victor Vasarely)的影响下,她投入到光效应艺术中。20世纪60年代中期后,赖利的作品以波纹式光效应的特色而著名。1962年她在伦敦“第一画廊”举办了全世界第一个女画家展;1968年她在威尼斯双年展上首次获奖,名作有《Static2》;1978-1980年,其大型作品展在世界各地举办。赖利的澳洲经历,尤其是埃及之行给了她很多新启示,她从此开始研究颜色对比,后来演变到探索光学现象,代表作有《Catarct3》。在赖利的作品中,线条和色彩都表现为一种律动的美感,她认为反复是一种扩大器,可以增强律动的能量。赖利接触奥普艺术与儿时居住在乡下的经... (本文共3页) 阅读全文>>

权威出处: 《艺术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