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于西藏那曲县桑雄阿巴部落的一种传统礼俗。此俗主要内容有: 与人见面时多用“累不累”、“路近吗”等关切语来表示问候;互相分别时也常以“长寿”、“菩萨保佑”或“不要累着”等礼节性语言来表示祝福。在等级森严的旧社会,普通牧民见...
[详细]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南地区卷》
字数(279)
中共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委员会机关报,1953年1月1日创刊,4开4版,周2出版。以藏汉文出版发行。其主要...
[详细]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南地区卷》
字数(130)
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地方志办公室主办,1982年创刊,不定期,16开。1988年改为半年刊,以藏汉...
[详细]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南地区卷》
字数(118)
今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的阿坝、红原、若尔盖三个牧业县合称草地。草地的部落及松潘藏区部落的组成形式基本相同。一个部落由若干大小寨子组成,生活在一定地缘范围内。每一部落有上官一人总揽大权,为世袭制。政治组织系统为土官—老民—寨首...
[详细]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南地区卷》
字数(720)
羌语译音,羌族传说中的英雄始祖,是羌人较为普遍奉祀的祖先神之一。在羌族英雄史诗《羌戈大战》中说:羌族始祖共有弟兄9个,后繁衍为9个氏族。阿爸白古是大哥,在羌人...
[详细]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南地区卷》
字数(202)
亦称“马必且、阿莫确克、阿不曲格、底补阿莫楷亚”。羌语译音,意为“天神、天爷”。是羌族祭奉的诸神中掌管众神之神。莫比塔无偶像,以白石作象征, 一般...
[详细]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南地区卷》
字数(189)
亦称“阿爸木纳、阿爸锡拉、智尔格板、斯多吉比”。羌语译音,羌族端公所供奉的祖师神。相传阿爸莫纳是天神阿爸莫比塔家里专管驱邪、治病、送鬼、占卜的神。由于天神三女儿莫姐珠和凡间美男斗安珠结婚,繁衍人类。而人间妖魔多,人畜庄稼常...
[详细]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南地区卷》
字数(242)
基诺语译音,意为“老祖母耳”。神话中说洪水泛滥时,玛黑玛妞两兄妹在阿嫫尧白的庇护下,靠木鼓保全了生命,后来兄妹成婚。婚后兄妹俩把木鼓里捡到的一颗葫芦籽(又说是阿嫫尧白给的)种下,长大后结了一个大葫芦。玛黑玛妞听见葫芦中有人说话...
[详细]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南地区卷》
字数(313)
拉祜族苦聪人传统习俗。苦聪话意为“清洗污秽,去除肮脏”。在拉祜族苦聪人眼中,偷人养汉,男盗女娼,是给全寨抹黑丢丑的事。如果已婚男子与别人的妻子通奸,或未婚小伙勾引已婚少妇,都认为不能容忍。被发现后,就按寨里传下的老规矩,予以公开...
[详细]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南地区卷》
字数(288)
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语支。主要分布在我国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梁河、潞西以及保山地区的龙陵等县。使用人口约2万。阿昌语(以陇川方言户撒话为代表)的特点如下:声母有37个,韵母80个,其中单元音韵母8个,复合元音韵母10个,...
[详细]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南地区卷》
字数(487)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之一。戴庆厦、崔志超编著,民族出版社于1985年出版,字数9.5万。包...
[详细]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南地区卷》
字数(124)
阿昌语方言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梁河县...
[详细]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南地区卷》
字数(55)
阿昌语方言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陇川县的户撒一带。主要特点是:有复辅音声母,梁河、潞西两个...
[详细]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南地区卷》
字数(120)
阿昌语方言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潞西...
[详细]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南地区卷》
字数(53)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梁河、潞西以及保山专区的龙陵等县,以陇川的户撒和梁河的遮岛、襄宋、大厂为主要聚居区。人口有27708人(1990年)。 自称“阿昌”、“蒙撒”、“衬撒”、“蒙撒禅”,他称“...
[详细]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南地区卷》
字数(732)
旧时白族容量单位。主要流传于云南怒江白族地区。一阿称约为2斤。另有...
[详细]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南地区卷》
字数(90)
白族佛教俗称。史载有“阿叱力、阿叱黎、阿阇黎、阿苴黎、阿者利耶”等十多种称谓,皆因记音用字不同所至。 “阿叱力”为梵语“导师”、“规范师”的意思。阿叱力教是佛教密宗传入南诏后,在吸收瑜伽派的某些教义、仪规和南诏境内朵兮薄教...
[详细]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南地区卷》
字数(386)
哈尼族民歌。包括情歌和山歌,是哈尼族青年男女联络感情、谈情说爱、抒发内心感情的歌。有齐唱、独唱和对唱,多数地区无乐器伴奏。流行于云南西南部、南部哈尼族地区。共分四种:1.茨玛。又叫浩特茨玛,即山上的阿茨。夜晚或山上劳动休息时,...
[详细]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南地区卷》
字数(318)
珞巴语译音,意为“设置石压子”。珞巴族的捕猎方法之一。压石子分大小两种:大石压子制作方法是将一块大石头用绳子吊起,然后将大石头慢...
[详细]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南地区卷》
字数(164)
怒族语译音,为碧江怒族古老宗教祭器。专用于男性节祭祀活动中驱除女妖“皮康米”,形状为男性生殖器,由樱桃木削制而成。开始祭祀时,祭司助手将阿...
[详细]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南地区卷》
字数(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