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城内之市。亦称国市。周代指设于城内的指定交易之所。依“面朝后市”之制,多设于朝宫北部,围以墙垣,设门出入...
[详细]
《中国古代生活辞典》
字数(135)
古时指帝王所居之城。其在统一朝代为全国性的政治、经济及文化中心,在分裂时代为地域性的政治、经济及文化中心。都城一般选址优越、交通便利、建筑宏伟、人口众多、经...
[详细]
《中国古代生活辞典》
字数(201)
古时都城或都会所设之市。《汉书·食货志上》载晁错言...
[详细]
《中国古代生活辞典》
字数(67)
古时称人口及货物汇集的都市。交通便利,工商业发达,多为全国性或地域性的中心。中国最早的一批都会形成于战国秦汉时期,如关中地区之雍(今陕西凤翔县南)、栎阳(今陕西临潼县北)、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东),河东之杨(今山西洪洞县东南)、平阳(...
[详细]
《中国古代生活辞典》
字数(359)
亦称头下城。辽代及元代贵族在其封地内所建私城。所属官吏自选。元代诸王所置私城直接受朝廷管领。投下城的规模...
[详细]
《中国古代生活辞典》
字数(137)
古时在州县城以外的集市繁盛之地所设的行政管理单位。一般隶属于县。始于宋代。因商业发达,乡村集市贸易所在地居民大增,可达千余户乃至数千户。为便于征收商税和进行管理,宋政府在此类商业居民点设镇,称市镇。其长称监镇,主管征税及巡逻...
[详细]
《中国古代生活辞典》
字数(235)
原意为人所居之所。古时用以称一般居民聚落。...
[详细]
《中国古代生活辞典》
字数(56)
原意为城,引申指国家。《国语·周语中》言:“国有班事,县有序民...
[详细]
《中国古代生活辞典》
字数(81)
古时地方行政区划。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直接隶属于诸侯国君。郡以下设县。秦统一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之长称守。...
[详细]
《中国古代生活辞典》
字数(143)
古时地方行政区划。始于宋代。原与州级相等,而体制较尊,只设于京都、陪都及与皇帝关系密切之地,多由州而升为府。至元...
[详细]
《中国古代生活辞典》
字数(144)
古时地方行政区划。始于汉代。汉武帝时于郡、国之上设置监察区,称部,俗称州。王莽时改称州。东汉时期又改称部。其长称刺史。至东汉末,改州为行政区,形成州、郡、县三级制。魏晋南北...
[详细]
《中国古代生活辞典》
字数(221)
古时地方行政区划。始于春秋时期,诸侯国多在边远地区或新灭之国设县,直接隶属于国君,其长称县公、县大夫等。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以郡统县之制。秦统一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汉...
[详细]
《中国古代生活辞典》
字数(213)
古时指国都所在及其周围地区。于其地所设郡、...
[详细]
《中国古代生活辞典》
字数(55)
古时县之等第。汉代以政务较繁者称剧县。《汉书·陈遵传》载:...
[详细]
《中国古代生活辞典》
字数(76)
古时县之等第。汉代以政务较简者称平县。《后汉书·...
[详细]
《中国古代生活辞典》
字数(65)
唐宋时期州县等第。主要依据其所领户口及资地美恶而定。唐代有望州十、望县...
[详细]
《中国古代生活辞典》
字数(90)
唐宋时期州县等第。主要依据其所领户口及资地美恶而定。唐代有紧州十、紧县一...
[详细]
《中国古代生活辞典》
字数(93)
古时县之等第。唐代以国都京兆府、东都河南府、北京太原府三府内所设县称赤县,每府二县,共有...
[详细]
《中国古代生活辞典》
字数(111)
古时指国都所在及其周围地区。唐宋时期以...
[详细]
《中国古代生活辞典》
字数(49)
唐宋时期州之等第,位...
[详细]
《中国古代生活辞典》
字数(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