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伏羲

神话传说中人类的始祖。又作宓牺、庖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相传人类由他与女娲氏相婚配而产生。始创嫁娶,正姓氏。又传说他观天察地,辨鸟兽之迹,始作八卦,正五行,造文字以代结绳记事。教民结网,从事渔猎,发展畜牧... (本文共259字) 阅读全文>>

相关文献

伏羲的中华民族始祖形象建构

民族艺术
民族艺术

提及中华民族的始祖形象,炎黄,尤其是黄帝的影响最为深广。自从司马迁把黄帝定为中国历史第一人以来,黄帝的始祖形象经过后世的持续塑造,逐步巩固和完善。不过,黄帝历史第一人地位的获得,是一个人为建构而非自然生成的过程,即使是司马迁本人,也清楚地知道黄帝并不是传说中最早的帝王,但他依然很有眼光和勇气地选择了黄帝,正如顾颉刚所说:“黄帝以前,他已在传说中知道有神农氏(《五帝本纪》),伏羲(《自序》),无怀氏和泰帝(《封禅书》),但他毅然以黄帝为断限,黄帝以前的一切付之不闻不问。这件事看似容易,其实甚难;我们只要看唐司马贞忍不住替他补作《三皇本纪》,就可知道他在方士和阴阳家极活动的空气之中排斥许多古帝王是怎样的有眼光与有勇气了。”(1)在司马迁舍弃的上古帝王中,被后人尊为三皇之一且绝大多数情况下位列三皇之首的伏羲,基于自身功绩的内涵积淀,经由时间演进和空间扩布,同样具备了中华民族的始祖形象。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认为,... (本文共9页) 阅读全文>>

权威出处: 《民族艺术》

伏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措施

炎黄地理
炎黄地理

文化的定义有上百种。在社会学中的定义通常可以理解为某个时期某个群体的主流价值观、体现价值观的规范及其产生的物质载体。伏羲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在农耕文明早期形成的一种群体认同。人类构成组织,必须要达成共识。在共识的基础上,人类形成组织,组成社会,而价值观则是这种共识的核心。所以说伏羲文化就是中华文化的基础,中华民族正是基于伏羲文化才发展出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伏羲文化的涵义伏羲是开创中华文明的始祖。在上万年以前,伏羲氏率领部族由渔猎畜牧走向农耕文明,随着伏羲氏的众多发明创造和民间神话传说的广泛流传,逐渐形成了内涵丰富的伏羲文化,至今影响着中华文化的进程。关于伏羲文化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山海经》《左传》《战国策》《逸周书》等先秦典籍对伏羲文化都有所记载。唐代司马贞在《史记索引·三皇本纪第一》中比较完整地勾画出了伏羲的事迹和功绩。伏羲带领部族通过长期对天地万物的观察,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发展生产、发明创造,结网罟、兴渔猎;养育... (本文共3页) 阅读全文>>

权威出处: 《炎黄地理》

人文资源视阈下的伏羲信仰活态传承实践——以山东邹城为例

世界宗教文化
世界宗教文化

作为一种传统文化,伏羲信仰是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神话学、宗教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共同的关注对象。本文从人文资源的角度关注伏羲信仰,重在探讨伏羲信仰流传地如何把伏羲信仰视作一种人文资源、通过整合各种资源挖掘伏羲信仰的当代价值、进而实现伏羲信仰的活态传承。费孝通认为,人文资源是与自然资源不同的人工制品,是人类活动不断积累、延续、建造起来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概括来说,“人类通过文化的创造,留下来的、可以供人类继续发展的文化基础,就叫人文资源。”A费孝通指出,人文资源具有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的价值,不仅能够提供精神享受,还能创造经济效益。对于伏羲信仰来说,其人文性在于伏羲信仰本身就是一个非自然的人造之物,其资源化在于伏羲信仰是一个用以满足需要的被使用的对象。人文性和资源化是伏羲信仰具有体用关系的基本属性,“人文性是体,它为资源化的进行提供了内容,没有人文性,资源化无从谈起;资源化是用,它为人文性的存在提供了方式,不能进行资源化,人文性毫... (本文共7页) 阅读全文>>

权威出处: 《世界宗教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