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献
-
-
西部学刊
后稷,传说与尧舜禹同世,教民稼穑,播时百谷,让人们在那样一个洪水滔天的大时代中不至冻饿而死,故而被后人敬仰,奉为农神。周代姬姓王族更是笃信后稷是其始祖,将其配享于上帝,立宗庙祭之八百年。因后稷的史实发生于传说时代,其真实情况我们已无从得知。有关后稷的传说最早出现于商末周初,后稷被认为是周之始祖、姜嫄之子。然而这种说法的诞生毕竟已去后稷之世千年,不能盲目相信。此后的历史传说与记载中,人们又把农官、农神、谷物神、名弃等意义赋予后稷。故学者研究后稷问题,常常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将后稷作为不同的对象进行研究。有着如此多意象的后稷,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受到持续不断的关注,其中后稷的文化属性是后稷文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后稷的文化属性究竟是什么?又发生了怎样的演变?这个问题仍然值得探讨。一、后稷的文化属性问题由来顾颉刚先生在《后稷的实在怎样》一文中分析:“所谓后稷,也不过因为他们的耕稼为生,崇德报功,追尊创始者的尊号。”又“何况民族始基之时,本...
(本文共7页)
阅读全文>>
-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古代中国的国家祭祀承担着宣示政权合法性、建构正统意识的重要职能,受到历代王朝的格外重视,呈现出体系化、制度化的特点(祭典在正史中往往冠以“礼乐志”“郊祀志”“封禅书”“礼书”“乐书”的名称,唐宋的类书之中对此也有专门辑佚)。农业是传统社会的经济基础,对于农神的崇祀活动成为了国家祭典的重要组成内容。古代礼书中所记载的农神以“后稷”“先农”(神农)为代表,前者为西周时期的农神代表;后者则是魏晋以降的农神象征,二者以秦汉为界,分属不同时代。秦汉时期是农神形象发生转变的重要历史阶段,国家祭典中的农神变迁与当时社会变革、文化重建均有关涉。分析其中的缘由,对于深化中华礼制变迁研究、提炼古代农业文化的精神标识,总结传统农业礼俗、促进国家认同均有裨益。一、先秦时期农神形象及其内涵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华先民通过“以聚落为中心”的农业生产,促进了文字、城邑、礼制等文明要素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古代中国由“聚落”逐渐演变为“都邑国家”,并最终迈入文明时...
(本文共6页)
阅读全文>>
-
-
运城日报
9月,以“探源农耕文明·推动乡村振兴”为主题的第二届后稷论坛在太原成功举办,稷山LOGO、“稷山四宝”LOGO、“稷山四宝”吉祥物向公众发布,“稷山四宝”四大区域公用品牌推介、特优农产品与非遗产品展示稷山美食赢得青睐,后稷农耕文化研讨会、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高端智库咨询会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自今年年初以来,稷山县积极搭建后稷论坛平台,通过全方位、立体式推进后稷农耕文化事业和产业不断繁荣、创新发展,锚定新时代新征程后稷农耕文化新辉煌,进一步展示了发展成果,凝聚起发展合力,推进了融合发展,刷新了稷山形象,扩大了稷山影响。“后稷教民稼穑于稷山”的金字招牌越来越亮丽后稷故里、板枣之乡稷山县,是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我们坚定执着、不懈奋斗,高规格持续举办后稷论坛推动后稷农耕文化研究向纵深拓展,通过成果展示、交流合作,进一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在新征程中全方位推进县域高质量发展。”县委书记吴宣说。9月18日,太原市山西国际会议...
(本文共3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