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箕子

名胥余,殷末周初政治家、思想家。为纣王亲戚或庶兄,纣王无道,苦谏不听,后乃被发佯狂而为奴,遂隐居。周兴,接受武王垂问,陈述《洪范》大意。司马迁肯定《洪范》为箕子所著,并在《史记·宋微子世家》中引用了《洪范》全文。《洪范》内容包括五行、五事、八政、五纪、皇极、三德、稽疑、庶征、五福、六极。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事指貌言视听思,皇极是把维护皇权作为最高的原则。《洪范》的主要思想是宣扬天人合一、君权与神权的合一,为... (本文共509字) 阅读全文>>

相关文献

从《皇华集》看中朝使臣对箕子形象的认知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皇华集》是记载明朝诏使与朝鲜远接使、馆伴诗赋唱和的书籍,题材相当广泛,不仅记录了中国使节的出使路线,还通过诗赋交流反映了中朝使臣对某些人物、历史及风俗的认知。其中有关箕子的文学作品有“诗100余首,赋6篇,辞12篇,文2篇,操2篇,辨1篇,总计120余篇。”[1]中朝使臣通过诗文辞赋的唱和交流表达对箕子形象的认知,从中可见箕子是个具有忠和仁等美好品格的德行高尚的贤人,是朝鲜文明教化的先师,是中朝文化交流的纽带。中朝使臣通过对箕子形象的认知,表现出对仁政的渴望与追求,再现了李朝时期的崇箕风俗,显示出深厚的政治文化背景,中朝两国亦加强了互相认知,主要表现为中朝使臣的宗周意识、朝鲜的“事大”与“识礼”等等。一、对箕子形象的认知箕子(约前1173—前1080年),名胥余,因封国于箕,故称为箕子。他是殷商贵族,纣王的族叔,官居太师。殷亡后箕子东走朝鲜,成为中朝文化交流的先驱,因而中朝使臣在诗赋唱和时题咏箕子之作很多,使崇祯六年出使朝鲜的... (本文共9页) 阅读全文>>

传说、历史与认同:檀君朝鲜与箕子朝鲜历史之塑造与演变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美国卫斯理大学柯文(Paul Cohen)教授指出历史至少有三个层面,他称之为“历史三调”,即经历、事件与神话。①许多历史都具有这样的三重性,而对于各个民族起源的“根基历史”,②这样的特性就更为明显。大韩民族的根基历史:檀君朝鲜与箕子朝鲜,两种传说在韩国数千年的历史上有着许多的纠葛,随着世界大势的变化以及韩国历史的变迁,朝鲜半岛上的民众由崇拜箕子到信奉檀君,背后有着许多深层的原因。尽管当今韩国选择了檀君朝鲜,而摒弃了箕子传说,但深入研究这个问题,不仅可以看到这两种传说的形成或消亡的历程,也可以把握一个民族在形成过程中是如何选择其认为“合适”的历史的。当然,从朝鲜半岛对于箕子朝鲜的选择、崇拜到最后摒弃的历程中,借助这个“异域之眼”,我们可以更清楚地把握传统东亚中华世界的一些基本特性,也可以给我们“从周边看中国”提供一个参考的事例。一、箕子朝鲜与明朝之赐国号尽管箕子朝鲜的历史充满重重迷雾,而韩国学术界现在基本否认箕子朝鲜的存在,但中... (本文共14页) 阅读全文>>

论箕子东迁与华夏文化东传

黑河学院学报
黑河学院学报

一、箕子其人由于去古过久,有关箕子事迹的记载仅简略的散见于我国古代文献和朝鲜半岛汉文文献中。《逸周书》中有《箕子篇》,可惜有目无文,其文早佚;若存,将是有关记载箕子的最早文献。箕子被孔子称颂为殷末“三仁”之一,《论语·微子》说:“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子曰:‘殷有三仁焉。’”故箕子其人其事,实际上自周初开始,就已广为世人所熟知了。《庄子·大宗师》记载:“若孤不偕、务光、伯夷、叔齐、箕子胥余、纪他、申徙狄,是役人之役,适人之适,而不适其适者也。”成玄英《疏》:“箕子殷纣贤臣,谏纣不从,遂遭奴戮。胥余者,箕子名也。”知箕子名为胥余。20世纪70年代在辽宁省喀左县北洞村出土的青铜器中,有一件为“方鼎”,为殷商晚期箕族器[1]。有学者认为此器“当是箕子适朝鲜”时所留,并认定其上的铭文8字中,当有两字为“胥余”的初文[2]55-56。这一考论是正确的,此器为箕子东迁落脚于孤竹国时遗留之物。文献与考古材料互证,箕子名胥余是没有什... (本文共7页) 阅读全文>>

权威出处: 《黑河学院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