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献
-
-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使得中国思想文化进入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史学界称其为“百家争鸣”的时代。正是由于文化的繁荣,使得诸子百家对伯夷形象及其精神的解读也是深刻而又多样的。孟子作为孔子思想的继承者,亦对伯夷形象做出自己深刻的解读。虽然孟子的真实言论至今已不可全面考证,但从《孟子》一书中却可以窥得一二。一、伯夷之“义”要理解伯夷之“义”的内涵,首先要了解“义”字本身的具体含义。《说文解字》载:“义,己之威仪也。”[1]而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中载:“古者威仪作义,今仁义字用之。仪者,度也,今威仪字用之。谊者,人所宜也,今情谊字用之。”[2]而《中庸》第二十章中载:“义者宜也”[3]28,并且用“宜”来解释“义”最早已从西周就开始了。此外朱熹在《中庸章句》中说:“宜者,分别事理,各有所宜也。”[3]28相比之下,朱熹的解释更为通透,即在不同的情形下,达到合理就是“宜”。但从《孟子》中关于伯夷的记载来看,单纯地用“宜”来解释伯夷之...
(本文共5页)
阅读全文>>
-
-
厦门教育学院学报
~~伯夷文学之演绎——“伯夷文化论”之三@欧阳健$山西大学文学院!山西太原030006伯夷;;事迹之考述(一);;精神之解读(二);;文学之演绎(三)伯夷文学之演绎,是伯夷精神...
(本文共8页)
阅读全文>>
-
-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几千年来伯夷、叔齐倍受人们关注,文人们写诗赋词吟咏赞叹借以抒发个人情怀,史学家们冷静考证探寻首阳山的真正所在,政治家们热切关注伯夷叔齐行为的现实意义。于是,伯夷、叔齐的故事就这样一代一代地由这些不同身份的人们为了不同的目的从历史召回到现实,在历史与现实的多次往返中,故事本身所蕴含的精神在不同人的解读下逐渐丰富,伯夷叔齐的地位也在不断被解读中得到提升,在同样谦让去国的许由、卞随、务光等人中脱颖而出,最终被推上圣贤祭坛,成为自唐玄宗以来屡次得最高统治者诏谕、尊享祠宇致祭的圣人之典范。一、伯夷叔齐故事本源中国历史上最早为伯夷、叔齐立传的是史学家司马迁,他的《史记·卷六十一·伯夷列传第一》是伯夷和叔齐的合传,且居《史记》列传首篇。《伯夷列传第一》记述的事迹如下: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曰:“盍往归焉?”及至,西...
(本文共5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