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献
-
-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几千年来伯夷、叔齐倍受人们关注,文人们写诗赋词吟咏赞叹借以抒发个人情怀,史学家们冷静考证探寻首阳山的真正所在,政治家们热切关注伯夷叔齐行为的现实意义。于是,伯夷、叔齐的故事就这样一代一代地由这些不同身份的人们为了不同的目的从历史召回到现实,在历史与现实的多次往返中,故事本身所蕴含的精神在不同人的解读下逐渐丰富,伯夷叔齐的地位也在不断被解读中得到提升,在同样谦让去国的许由、卞随、务光等人中脱颖而出,最终被推上圣贤祭坛,成为自唐玄宗以来屡次得最高统治者诏谕、尊享祠宇致祭的圣人之典范。一、伯夷叔齐故事本源中国历史上最早为伯夷、叔齐立传的是史学家司马迁,他的《史记·卷六十一·伯夷列传第一》是伯夷和叔齐的合传,且居《史记》列传首篇。《伯夷列传第一》记述的事迹如下: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曰:“盍往归焉?”及至,西...
(本文共5页)
阅读全文>>
-
-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0引言本文旨在通过对《史记》的文本分析,探讨司马迁对伯夷和叔齐的评价。伯夷和叔齐历来被中国文人视为坚守道德理念而不肯屈服于现实的善人。学术界对于司马迁《伯夷列传》的研究众多。中国学者大都认为司马迁将自己的思想寓于对伯夷叔齐行善而遇不幸的叙述之中,包括华兹生(Burtonw atson)在内的不少西方学者也持相近观点。[1]52-64换而言之,司马迁对于伯夷叔齐的所为持同情而肯定的态度。如徐复观在《两汉思想史》中说:“(司马迁)以《伯夷列传》为首,因为伯夷兄弟的让国,与传说中的薄天下而不为的隐士们的故事结合在一起,代表了超越权势以外的最高人生价值。”[2]236笔者对此并不认同。司马迁在《伯夷列传》中所隐含的对伯夷叔齐的评价并非是正面的。司马迁在《伯夷列传》中没有直接对伯夷叔齐进行评价,这给了我们自由思考的空间。司马迁虽然引用了孔子对伯夷叔齐的评价(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但是司马迁并没有对孔子的看...
(本文共5页)
阅读全文>>
-
-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伯夷叔齐历史传说是2007年第二批河北省省级非物质遗产项目。根据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类型而言,属于民间文学的范畴。其核心的文化传承脉络为:“在三千多年前的冀东大地上,曾经辉煌着一个古老而神秘的诸侯国孤竹国。孤竹国第九世君墨胎子朝的两个儿子伯夷、叔齐,因礼让为国、叩马谏伐、耻食周粟、饿死首阳而闻名于世,后被儒家始祖孔子尊为圣贤;被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写进《史记》;被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一颂再颂;被明末清初的顾炎武冠以‘百世之师’而流传至今。”[1]正是因为伯夷叔齐历史传说中蕴含了丰富的精神价值,从政府到民间在不同的时代,都能寻求到各自与时代吻合的价值观念,无论是正面的肯定,还是从反面的消解,都充分证明了其被大众所熟知的历史价值。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所提到的工作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2]因此,“在科学认定的基础上,采取有力措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社会得到确认、尊...
(本文共5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