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献
-
-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西汉成帝以前,《礼记》四十六篇,或单篇流传,或收录在儒家某一弟子的著作中,或被编选在儒家弟 子传授的不同集子中。这些文章,作者并非一人,写作年代前后不一,汉成帝时,戴圣编成《礼记》四十 六篇,这些文章才以一本专书的形式流传。因此,将《礼记》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成书年代等问题,就 很难得出科学的结论。本文主要考辨《礼记·哀公问》和《仲尼燕居》的成篇年代。 ‘、《哀公问》 《哀公问》是《礼记》第二十七篇,因该篇首句是“哀公问于孔子曰”,故名。郑玄《目录》曰:“名 曰‘哀公问’者,善其问礼,著溢显之也。此于《别录》属通论。”① 《哀公问》是鲁哀公与孔子问答之辞,用鲁哀公问、孔子答的形式记录。具体说,所问所答者是关于 礼、政之事。鲁哀公先问:大礼是怎样的?君子为什么谈到礼时,态度那样恭敬?孔子回答说:礼是人生 中最重要的事,“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 兄弟之亲,昏姻、疏数之交也。君...
(本文共4页)
阅读全文>>
-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关于儒家政治,《论语·为政》讲“为政以德”。其中的“德”,经先秦以及汉代儒家的诠释,被界定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中庸》讲“诚”,讲“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而在当时,“诚”被释为“信”,因而被纳入“五常”。这样就构成了以“为政以德”为基础的儒家政治哲学。这也是当今学术界对于儒家政治哲学的基本理解。朱熹以《四书章句集注》构建理学体系,其中《中庸章句》对“诚”这一概念多有创新和发挥,尤其是以“真实无妄”释“诚”,从天道与人道统一的层面来界定“诚”,对早期儒家的“德”作了新的诠释。《中庸章句·哀公问政》不仅把为政与修身、道德联系起来,而且还进一步指出:“然一有不诚,则人欲间之,而德非其德矣。”显然,在朱熹看来,“诚”比“德”更为根本,其中蕴含着为政以诚的思想。然而,在以往的研究中,由于承袭早期儒家对《中庸》“诚”的理解,忽略了朱熹对于“诚”这一概念的新的诠释,因而没有看到朱熹《中庸章句·哀公问政》中的为政以诚的思...
(本文共8页)
阅读全文>>
-
-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大戴礼记》中的《千乘》、《四代》、《虞戴德》、《诰志》、《小辨》、《用兵》、《少间》七篇(以下简称“《千乘》等七篇”)被看作是《汉书·艺文志·论语类》所载的《孔子三朝记》①(以下简称“《三朝记》”)的幸存作品。对这些资料的注释不少,如洪颐煊《孔子三朝记解诂》、阮廷卓《孔子三朝记解诂纂疏》(台湾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会排印本,1964),等等。但深入探讨其资料性质的研究却不多,在日本除了武内义雄先生的先驱性研究和近年井上了先生所作的有关《少间》篇成立时期的研究[1]以外,至今几乎没有。《汉书·艺文志》所载的资料不应该被如此冷淡对待,因此,笔者不揣浅陋,对这些“不遇”的资料进行初步研讨。一、《三朝记》之名首先讨论《三朝记》之名。刘向说:“孔子见鲁哀公问政,比三朝,退而为此记,故曰三朝、并入大戴记。”②阮廷卓先生说:“盖以诸侯之朝有三。孔子于三朝见鲁哀公,以应其问,因取为名。”但在今本《千乘》等七篇里没有哀公问政于孔子的记载,也没有记...
(本文共13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