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朱向东
出版: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
页码:1-357页
字数:560千字
电子版价格:¥38.00
简介:本册工具书共收录301条词条。

您购买后即可:1、在线阅读全部词条
       2、下载阅读本书
下载App,随时查阅本书
分享到:

《中医治未病旨要 》

仅显示词条 显示摘要

什么是“未病”呢?它与健康是什么关系?二者能画等号吗?其实,关于“未病”一词,在我国古代浩如烟海的典籍中各有所指,其内涵和外延十分丰富。理解起来,主要包括以下三层含义:首先,“未病”为“无病”,即机体尚未产生病理信息的健康人,也就... [详细]

《淮南子》中有句名言: “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 圣人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也。” “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这里的 “治”,并不单纯指医疗,还含有管理、整理、治理、研究等内容。“治未病”,就是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 [详细]

中医学历来重视疾病的预防。“治未病” 的概念最早出现于 《黄帝内经》,在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中提出: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就生... [详细]

人类为了生存就得获取食物,千百万年以来,人们依靠吃野果、野菜、野瓜而生存。上古时期,先民们过着“茹毛饮血,饥则取之,饱则弃之”的原始生活,“时多疾病毒伤之害”,生活环境极为恶劣,各种自然灾害随时随刻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存。据谯周... [详细]

我们的祖先最早在河谷地区聚族而居,因为河谷地区水源充足,土壤肥沃,食物丰富,可以满足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即使遇到自然灾害,被迫迁徙时,也总要进行一番选择,要“观其流泉”,“度其 (隰) 原” (《诗经·大雅·公刘》),以定其新的居处。这... [详细]

劳动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手段,也是促进人类健康的重要条件。在原始社会,人类靠劳动寻觅食物、索取火种、制造工具、修筑巢穴,以充饥、御寒、逃避野兽、维持生命。劳动是人类使用工具来改变自然,使之适合于自己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动。同时,... [详细]

《周易》一书,是对自然界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总结,它被视为中国哲学与文化的源头活水,阐释了自然、社会、人生道理等,其众多的重要命题对后世中医治未病的发展有着奠基性的贡献。1.天人合一这是 《周易》 哲学思想的核心。《周易》 以... [详细]

道家学说是以老、庄为代表的学术思想,以自然天道观为主要内容,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而且对中医学许多观点与基本概念的形成也起了重要的作用,尤其在中医摄生学的形成中产生过一定的影响。道家所主张的“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 [详细]

《管子》 的作者承袭了老子关于 “道”是宇宙本原的思想,明确提出 “道” 即 “精气”的观点。在摄生方面,《管子》认为“精”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故主张存精以摄生,指出,“精也者,气之精者也”,“精存自生,其外安荣,内藏以为泉源” (《管子... [详细]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宣扬仁义礼乐之教,对我国政治、文化和教育都产生了莫大的影响。儒家思想对中医,鲜明地体现于中医文化的人文内容,最突出的一是医德,将“仁”贯穿于“医” 中; 二是学风,注重“学”与 “思”的结合。其论摄生,则与修身... [详细]

《吕氏春秋》 是先秦杂家的代表作,为战国末期秦庄襄王的相国吕不韦及其门客编著,其汇儒墨之旨、合名法之流、以道德为准则、以无为为纲纪,融诸子之说,就摄生而言也不例外。该书讨论政治、经济问题160篇,涉及摄生内容约50篇。杂家的摄生思... [详细]

夏代以后,由于社会的进步,生产的发展,使人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得到改善。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懂得采取一些措施,讲究卫生,以增进健康,防止疾病。1.饮食调养注意饮食调摄的摄生实践,大概在夏商时代已经开始,到西周及春秋战国时代,对... [详细]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其成书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在摄生理论和实践方面,《黄帝内经》 总结了先秦道家、儒家、杂家的摄生思想,是集先秦诸子摄生理论及中医药学实践之大成,它的面世,标志着摄生学在中医理论指... [详细]

自秦王执政开始,道家受到重视。许多学者与方士极力提倡导引、吐纳等摄生术,如汉代张良师从赤松子游,“乃学辟谷导引轻身” (《史记·留候世家》); 东方朔、李少君等人宣讲“导气养性”之术 (《论衡·道虚》)。西汉初期,统治阶级更加重视清... [详细]

佛教发源于古印度,后经中亚传入我国,东汉年间传入内地。随着佛教的传入,大量佛经被翻译过来,当时传译佛经的僧侣学者,大多利用老庄之学的概念译解佛经,早期佛家摄生法多附于道家摄生法之中。经过长时间的消化和吸收,到隋唐时期,中国佛教达... [详细]

汉代,汉武帝提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学作为“官学”,由于儒学地位上升,儒家摄生也开始成为一个独立流派。董仲舒将摄生与中庸思想结合,强调养气与中和,他说: “循天之道,以养其身,中者,天地之所始终; 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能以中... [详细]

汉唐时期许多著名医家,不但是医学大家,更是出名的摄生学家,写出了很多摄生专论、专著,对摄生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东汉医家张仲景,继承了先秦时期的医学理论,博采众长,著成 《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其中,也从... [详细]

历代医学家和摄生学家都认识到了食物摄生的重要意义,因为这是防病治病、健体延年的基础。在宋元时期,由于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食养食疗不但在理论上而且在方法上都有了新的进展,取得显著的成就。宋代对医学事业特别重视。由于活字印刷术的... [详细]

宋代自朝廷到民间,都注重药物的收集和研究,例如宋代的《太平圣惠方》 就已收载了大量药物摄生方剂。《圣济总录》 是在《太平圣惠方》 的基础上,广泛收集汉以后官府所藏和民间流传的延年益寿、强身驻颜的单方、验方等近二万个,是集宋以前... [详细]

老年摄生的确立可谓宋代摄生学的一大创新。在唐代孙思邈重视老年保健的基础上,宋元时期医学家、摄生学家寻求新的老年摄生方法,全面认识老年人的生理病理特点,丰富老年人的治疗保健原则和方法,促进了老年医学的发展。宋代陈直撰写的《养老...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