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袁锦富,丁志刚,刘剑,韦胜,赵倩,张小辉,索超,孙经纬,孙华灿,陈国伟
出版: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页码:1-170页
字数:150千字
电子版价格:¥62.00
简介:本册工具书共收录29条词条。

您购买后即可:1、在线阅读全部词条
       2、下载阅读本书
下载App,随时查阅本书
分享到:

《高铁效应与城市规划 》

仅显示词条 显示摘要

1.1 高速铁路定义迄今为止,“高速铁路”在国际上并没有统一定义,国内外目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表述有以下几种:日本: 作为世界上最早开始发展高铁的国家,日本政府在1970年发布第71号法令《全国新干线铁路整备法》,为制定全国新干线铁路发展... [详细]

2.1 研究思路高铁的影响效应涉及区域、城市和站点地区三个空间层次。本研究认为: ①城市与区域关系密不可分,区域研究不能脱离城市,城市研究也不可以脱离区域; ②区域层面的研究内容都有城市层面的具体量化反映,例如功能结构、产业发展、... [详细]

1.1 区域格局影响1.1.1 提升沿线城市城镇群竞争力相对于没有高速铁路的周边地区,高速铁路沿线城市增长的机会更大,这使得沿线城镇群的经济规模和竞争力获得了整体增长。日本东海道新干线沿线城市的发展表明,拥有高铁站点的城市其人口、就... [详细]

2.1 空间结构影响2.1.1 促进城市多中心发展以日本东京为例,19世纪50年代,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以东京火车站为中心的城市中心得以快速发展,形成了高密度的中央商务区,与此同时,中心地价高涨,居住开始向郊外转移,城市功能单中心高度聚集,由... [详细]

高铁对于站点选址、城市产业功能、空间结构、开发速度和效益影响的背后,实际上是所在地区特定发展背景下的演变逻辑,即城市在特定发展阶段、财税制度、行政体制、开发主体等方面综合作用下对高铁效应的自我反馈。中西方之所以在高铁相关建... [详细]

我国经过10多年的高速铁路新线建设和既有铁路的高速化改造,已经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运营速度最高的高速铁路网。但是步入高铁时代后,社会对于高铁带来的影响尚未形成科学清晰的认识,盲目争夺高铁站址、非理性大规模投资开发,造成了社会... [详细]

1.1 实证对象与内容选择考虑到高铁效应的显现需要一定时间,以及我国区域发展不均衡的客观事实,确定此次实证研究对象主要为2009年正式开通运营的武广高铁、2010年开通运营的沪宁城际和沪杭高铁以及2011年开通运营的沪宁高铁(由于宁杭高铁... [详细]

高铁效应首先表现出的是节点交通价值 (Transport value ),节点交通价值的重要衡量指标是日交通量,然而怎样的高铁车站(等级、城市中是否唯一)能够带来大规模的日交通量?高铁为哪些城市 (功能、规模)带来了交通量?高铁对城市既有交通量及交... [详细]

高速铁路以客运为主,不能显著提高大宗货物的运输效能。因此,高速铁路对产业影响主要在于第三产业,除由于高铁建设带来的相关制造业发展,并不直接带动工业的增长。国外研究表明,高铁沿线城市第三产业发展较非高铁布点城市明显,这一规律是否... [详细]

4.1 高铁沿线城市人口总体增长明显一方面,高铁沿线城市常住人口总体增长明显。在长三角地区,2010年,上海、江苏、浙江常住人口分别为2 302.66万人、7 865.99万人和5 442.69万人; 2013年末,三省常住人口分别达到2 415.15万人、7 939.49万人... [详细]

基于长三角地区与武广沿线地区的差异分析,高铁效应与所处区域发展阶段、城市能级以及站点类型密切相关。具体可阐述为以下几个方面:(1)在客运出行影响方面,一是对于存在多个高铁站点的城市,高铁站之间呈现“外部门户”和 “内部分流”的功... [详细]

高速铁路对区域影响的研究结论表明,由于发展阶段的不同,高铁建设对不同城市的影响是有差别的,甚至会对沿线的一些小城市产生负面效应。而即使在同一个城市中,高铁站点的交通地位与空间区位的差异也会造成不同的影响效应。由于这种差别化特... [详细]

高铁站点建设作为城市开发建设的触媒,能够吸引城市人流、资金流向站点周边地区集聚,一定程度上影响城市的发展方向。这种态势在特大城市、大城市的边缘站表现较为明显; 而中小城市外围站由于站点位置偏远,没有足够的人口支撑,开发仅限于少... [详细]

城市发展与城市自然条件、经济状况、人口分布、历史演变等多方面因素息、息相关,而高铁站点仅是其中重要的交通影响因素,并非关键要素。特 (超)大城市、大城市的高铁站得益于人口、经济、资源等优势,往往能够促进周边地区快速发展,形成高... [详细]

4.1 促生新的中心从目前各类站点在城市规划中的定位来看,城市政府对高铁站点的期望值普遍较高,大多数城市都将站点地区定位为城市副中心或市级专业中心,作为带动城市发展的新增长极,尽管高铁站点地区不一定会形成如规划期望的城市副中心,... [详细]

本章基于京沪线、哈大线、武广线、成渝线、沪宁线5条高铁线路沿线站点的实证分析,在明确高铁站点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进行站点分类,并分别从城市发展方向、城市空间结构、城市中心体系3方面对高铁站点对城市空间的影响进行具体分析。(1)对城... [详细]

高铁以 “速度快、运量大、准点率高”的优势提升了城市对外综合运输效率,引发了城市对外交通出行方式结构的变化,促进了航空客流、公路客流向高铁的转移; 同时高铁站点对客运枢纽布局产生冲击,高铁与航空机场、公路汽车站联合布局模式,改... [详细]

高铁站点集疏运网络对城市综合交通的影响具有空间层次性。按照腹地范围可分为3个层次: ①枢纽辐射影响区集疏运网络: 要求加强与区域公路客运、高等级公路的衔接; ②枢纽主要服务区集疏运网络: 要求构建城市 “双快”体系; ③枢纽直接服务... [详细]

3.1 集散设施: 接入方式不利公交导向快速路和主干路直接接入模式导致接入车站缺乏次干路和支路的 “疏、散” 功能。交通性干路通过定向匝道直接接入车站高架平台,与周边路网的连通性不佳,难以实施多方向均衡分流、层层集散的交通组织。该... [详细]

本章基于京沪高铁、沪宁高铁等沿线高铁站案例的实证分析,表明高铁对城市综合交通的影响体现在航空和公路枢纽、集疏运网络、站区集散交通三个方面。(1)对航空、公路枢纽的影响。一是分析了高铁站与航空枢纽的衔接对扩大航空枢纽的腹地范围...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