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献
-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阿Q精神是鲁迅笔下小人物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行为。从哲学角度来说,它是某个群体人物生存所必须依赖的心理意识。在过去,阿Q精神大都是以贬义出现的,诸如精神胜利法、自欺欺人、自我精神的催眠、精神上的懒惰等等,是一种负向的导向。但实际上,阿Q精神的出现不仅如此,它也有着自己出现的必然性和需求性。反观当代社会上普通群体,他们身上也是带有阿Q精神的,他们的生活确实很精彩。不少文人读过鲁迅的文章之后,知道阿Q精神是“鲁迅眼里经过的中国的人生”。鲁迅本人也在自传里说到,他写作是为了刻画国民的形象和精神。很多时候阿Q精神是国民心理的精神支柱,它是一种生存必不可缺的理念。阿Q精神是典型的心理层面,不仅仅是在教材中,更在生活中,是群体性人物的共名。_、弱者生存的正能量阿Q精神一直以来呈现的是负能量,人们阅读完文章之后,首先会觉得这种行为很可笑,是自我欺骗。但是沉思下来,想想在当时社会想要生存、生活怎么办。阿Q精神代表的是社会弱者的一种行为。从哲学的角...
(本文共2页)
阅读全文>>
-
-
边疆经济与文化
在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中,是以坚强、正直、善良、勇敢等品质作为具体表现的。但是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中塑造的阿Q形象却是妄自尊大,自轻自贱,欺弱怕强,麻木健忘,他的身上没有传承,或者哪怕遗留一丁点儿人文精神所提倡的精髓。探究阿Q精神生成的深层次的原因,有助我们更好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从而提高我们的人文精神。一、阿Q精神的特点和表现在《阿Q正传》里,鲁迅塑造了一个不朽的文学形象:一个贫困潦倒、自得其乐、自欺欺人、赖皮无耻、欺软怕硬、投机耍滑等无一是处的家伙,用一句话概括,阿Q形象就是典型的精神胜利,即以自欺自骗自以为是而达到自慰。1.出身卑微、贫困潦倒,却又自尊自负的未庄农民。本来在那个年代,穷人多,穷困潦倒也不算什么新鲜事,但是这却成为影响阿Q性格的的主要因素,也是他一系列性格特征的导火索。“阿Q没有家,住在未庄的土谷祠里;也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做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阿Q没有固定职业,穷得只有一条裤子。...
(本文共2页)
阅读全文>>
-
-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一《阿Q正传》是鲁迅应孙伏园之请为《晨报》副刊中“开心话”一栏所写的一部连载小说。据鲁迅自己所言,为切合“开心”的话题,就给阿Q身上加了许多的滑稽色彩[。1]161虽然从第二章开始小说移到“新文艺”一栏连载,但阿Q身上滑稽的色彩依然不减。可以说,漫画化、喜剧化手法的成功运用,是阿Q这个形象能吸引众多普通读者的主要原因。然而,阿Q诞生的时代正是启蒙主义思潮在中国知识界汹涌之时,在西方现代思潮的影响之下,一些知识分子致力于反思旧中国积贫积弱的原因,他们认为,要彻底改变旧中国的贫弱地位,使国家变得富强并向现代社会转变,不仅必须要推翻封建专制政体,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更要铲除封建专制政体所寄生的封建思想和愚民文化等温床。而专制思想、迷信观念等愚民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因此,知识界的精英们高扬“民主”、“科学”的大旗,反对传统的专制思想与封建迷信观念,试图从改造文化入手从而达到改造国民性和促进民族国家前进的根本目的。在这样...
(本文共5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