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自称能以乐舞交通天地、驱鬼逐疫的人。《国语·楚语下...
[详细]
《秦腔大辞典》
字数(72)
先秦之巫文化,指以歌舞降神、驱鬼逐疫的风俗。或通称“巫音”。《尚书·伊训》:“敢有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孔颖达...
[详细]
《秦腔大辞典》
字数(155)
古代谓能以歌舞通鬼通神的职业者。《韩非子·显学》:“今巫...
[详细]
《秦腔大辞典》
字数(74)
“优”与“伶”的合称。概指古代以歌舞、杂技、滑稽表演为业的艺人。“优”即“俳优”。《汉书·霍光传》颜师古注:“俳优,...
[详细]
《秦腔大辞典》
字数(151)
“俳”与“倡”的合称。“俳”指“杂戏”,“倡”指“乐人”。概称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公元前774年西周幽王宫廷,就...
[详细]
《秦腔大辞典》
字数(144)
亦称“倡”。古代乐舞、戏剧名词。指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一般将表演...
[详细]
《秦腔大辞典》
字数(87)
亦称“泠伦”。古代乐舞、戏剧名词。① 先秦乐官。《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高诱注:“伶伦,黄帝臣。”《吕氏春秋·古乐篇》视伶伦为乐律的发明者。伶伦其取长三寸九分之竹吹响,定为黄钟之宫;又制十二筩(管)...
[详细]
《秦腔大辞典》
字数(252)
古代乐舞、戏剧名词。指秦地最早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职...
[详细]
《秦腔大辞典》
字数(64)
古代乐舞、戏剧名词。秦汉时流行秦地的乐舞戏谑形式。当时秦地民间清明祭祖,祀神赛会,喜庆宴席,婚丧大事,有演歌舞俳...
[详细]
《秦腔大辞典》
字数(145)
亦称“大傩”、“驱傩”、“跳傩”、“傩舞”、“傩戏”等。古代乐舞、戏剧名词。驱鬼逐疫仪式的一种,多在冬腊月举行。源于原始巫文化。《吕氏春秋·季冬》:“命有司大傩。”高诱注:“大傩,逐尽阴气为阳导也,今人腊岁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
[详细]
《秦腔大辞典》
字数(385)
即“傩”。...
[详细]
《秦腔大辞典》
字数(7)
即“傩”。...
[详细]
《秦腔大辞典》
字数(7)
古代乐舞、戏剧名词。古代民间以歌舞驱鬼逐疫的一种仪式。《周礼·春官·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先秦时常在岁首...
[详细]
《秦腔大辞典》
字数(202)
简称《武》。古代乐舞、戏剧名词。西周宫廷乐舞。表演武王伐纣、经营南国、周召二分分陕而治诸事。《荀子·儒效》:“武王之诛纣也……反而定三革,偃五兵...
[详细]
《秦腔大辞典》
字数(188)
见“大武”。...
[详细]
《秦腔大辞典》
字数(7)
古代乐舞、戏剧名词。西周宫廷...
[详细]
《秦腔大辞典》
字数(37)
亦称“五声”。① 即宫、商、角、徵、羽。《淮南子》:“一律而生五音。”北宋沈括《梦溪笔谈》释《周礼·大司乐》所论:“凡声之高下,列为五等,以宫、商、角、徵、羽名之。为之主者曰宫,次二曰商,次三曰角,次四曰徵,次五曰羽,此为之序。...
[详细]
《秦腔大辞典》
字数(353)
即“五音”。...
[详细]
《秦腔大辞典》
字数(8)
亦称“七律”。古代音乐名词。① 中国古代音阶中七个音级的名称。即: 一宫、二商、三角、四变徵、五徵、六羽、七变宫。其中“变徵”为“徵”的低半音,“变宫”为“宫”的低半音。相当于现代音乐中、、、、、、七音。《淮南子·天文训》...
[详细]
《秦腔大辞典》
字数(302)
古代音乐名词。① 亦称“五正”。与“变声”相对。指音阶中居于核心地位的宫、商、角、徵、羽五声。北宋沈括《补笔谈》卷一乐律:“变宫在宫、羽之间,变徵在角、徵之间,皆非正声。”② 与“奸声”、“郑卫之音”、“夷狄之音”相对。古...
[详细]
《秦腔大辞典》
字数(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