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靶向治疗
近些年,随着对乳腺癌分子分型、乳腺癌相关基因组学以及乳腺癌信号转导通路的认识的不断加深,开发了一系列更具针对性的分子靶向药物,使乳腺癌的靶向治疗成为一种全新的治疗模式,并成为乳腺癌治疗的里程碑和研究热点。分子靶向药物的临床应用大大提高了乳腺癌的治疗效果。临床上以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HER2以及Ki67将乳腺癌分成4种亚型,不同亚型的乳腺癌应采取不同的治疗策略。针对乳腺癌的不同靶标有不同的药物,如曲妥...
(本文共592字)
阅读全文>>
相关文献
-
-
医学研究杂志
白血病是在正常造血发育过程中出现某一阶段细胞恶性增生的单克隆性异质性疾病。其传统治疗通常采用细胞毒药物,包括诱导治疗和缓解后治疗,以及干细胞移植等多方法及综合性的手段,但白血病难治、易复发等仍是白血病治疗的难点。现在研究表明,白血病的发生及维系都是来源于一种能够自我更新的肿瘤干细胞———白血病干细胞(leukemia stem cells,LSC)。LSC本身的分子遗传学改变使其克隆中的白血病细胞增生与分化失衡,停滞在细胞发育早期的不同阶段,对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ML(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除外)来说,不同AML(如急性髓系白血病)的LSC能分裂产生不同分化受阻的白血病祖细胞,从而表现出FAB(法国-英国-美国协作组)分类的各种AML亚型,并阻止其向其他系列成熟的造血细胞分化,这是产生多型白血病的原因[1]。一、白血病干细胞的发现学者们很早就从实验中检测出恶性血液病细胞中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细胞群体。LSCs首先在AML中证明存在。...
(本文共5页)
阅读全文>>
-
-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尤文肉瘤家族(Ewing's sarcoma family tumor, ESFT)是小圆细胞肿瘤的统称,好发于儿童与青少年,是第二常见的恶性骨肿瘤,具有侵袭性、溶骨性和明显传播倾向[1]。ESFT可发生于全身骨骼,原发部位常见于骨盆、股骨和胸骨,常见受累部位为长骨骨干[2]。影像学表现为骨斑和典型“洋葱皮”样骨膜反应。患儿常因局部疼痛或肿胀就诊,可见全身症状,如发热、乏力和体重下降。实验室检查可见血清乳酸脱氢酶和白细胞增多。ESFT是侵袭性肿瘤,几乎25%的患儿在发现时既已出现明显的转移,被认为是一种需要综合局部治疗和全身治疗的全身性疾病。多学科综合治疗的方法能够使患儿预后得到显著改善。但即使进行了积极的治疗,仍有20%~40%局部患病和近80%已转移的患儿难以获得更好的疗效[3]。相比传统手术及单纯放疗延伸的治疗方案,新辅助化疗方案在治疗局部疾病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将5年生存率从10%提高至75%;但出现转移或系统化疗后复发...
(本文共5页)
阅读全文>>